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 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 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 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一系列关于民事法律、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论以及一批经济方面的、保障公民权利的、涉外方面的、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法律进行立法和修订。这说明我国

A. 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B. 实现了依法治国

C. 完成了拨乱反正

D. 实现了有法可依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此时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B. 各族人民都可以选举自己的人大代表

C. 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D. 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意义是

A. 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C. 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 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天津《益世报》曾刊文称:“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例如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此外农民所知新名词亦不少。”使农民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五四运动的影响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 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对

A.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 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双重压制

C. 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D. 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义和团)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物质进步之抵抗,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在这里称赞义和团运动

A. 反对欧美文化

B. 强烈的爱国精神

C. 抵制近代技术

D. 打败了侵华列强

 

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与之结论最为相符的是

A. 1853年的“定都天京”

B. 1856年的“天京变乱”

C. 1853年的《天朝田亩制度》

D. 1859年的《资政新篇》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C.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图,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有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

③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④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题文)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相比,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 较好地解决了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

B. 较好地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 较好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D. 较好地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习惯法不属于成文法

②《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③公民法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④罗马法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②

 

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维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标志着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A. 扩大了官吏来源

B. 得到了不断完善

C. 提升了人才素质

D. 解决了考试弊端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

A.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该观点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王权与神权结合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君权受制于族权

D.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题文)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此做法

A. 说明商王愚昧无知

B. 便于推翻夏朝的统治

C. 是为了神化王权统治

D. 说明商王不知祖先来源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

材料二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材料三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16—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14—17世纪)

明清启蒙运动是在复兴“三代之制”的旗帜下展开的。如黄宗羲等曾以《左传>中民为“神之主”、《孟子》中“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早期启蒙运动犹如在理学的磐石下畸形生长的一株弱草,发生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少数进步思想家中,其影响也未超出少数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及江南一带的士子阶层。

文艺复兴是通过对希腊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的重新高扬而进行的一场以人文主义精神反对封建主义精神的斗争。正如伏尔泰所指出: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简单复古,而在于“创新”。文艺复兴把人的自由与解放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摘编自刘念慈《试析中国早期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表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

 

在运用口述史方法调查“老舍之死”的过程中,学者发现有三位自称是老舍尸体的打捞者,他们的叙述并不相同,其中,“只有一个可能真实,或者三个都不真实,绝对不可能三个都真实,因为那样就会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捞起三个老舍”。这对口述史学自身发展的重要启示是

A. 应侧重探究口述者构建历史的过程

B. 口述者提供的材料距离真相较远

C. 只有调查多位当事人才能得知真相

D. 口述史仅是研究历史的工具之一

 

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A. 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

B. 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 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D. 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 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B.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C. 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 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蒙昧中

 

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持枪的战土》、《刮汗污的运动家》等,他们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据此可知,古希腊

A. 注重艺术教育提升公民素养

B. 开创人类体育竞技运动先河

C. 雕塑水平成就突出领先世界

D. 追求完美的体格和人格精神

 

从明代中期开始,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包括历史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名著不断。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可能是

A. 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

B. 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C. 官府放松了思想控制

D. 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影响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 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据此可知

A. 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

B. 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

C. 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

D. “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

 

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下图图表所示内容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

A. 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B. 促进“万隆精神”的形成

C. 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D. 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