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 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 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 官府垄断外贸

D. 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 商品经济向开始农村渗透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河北《元氏县志》载,民国时期当地“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具有

A. 农工结合的特点

B. 工商皆本的特点

C. 精耕细作的特点

D. 自给自足的特点

 

(题文)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减少犁耕依赖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注重精耕细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她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知识经济与现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图四人物的成果。

(2)据材料二,概括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三次转移。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材料二 30年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6.8倍……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扩大,成功举办18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大气和水体质量保持领先水平。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2)据材料二,归纳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所取得的成就。

(3)据材料三,概括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优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原件系俄文,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译成中文)对党的纲领有如下的说明:(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二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暴风骤雨,中国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一天,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那一刻,举国欢庆,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来庆祝这个伟大日子。

——摘编自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理论来源,并写出其诞生的标志。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3)请将材料三的空白补充完整,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按类别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A.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

C. 端纳口述《我在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身边的日子》

D.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在19世纪科学技术的启发下,一批青年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画坛。他们借助当时光学领城的新成就,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著名代表人物有莫奈和塞尚。这个画派被称为

A. 古典派

B. 现实派

C. 印象派

D. 现代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闪耀着另外种智慧的选择这就是区域一体化的合作。这种选择,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政治、安全和战略因素的考量。下列具备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是

A. 欧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世界贸易组织

 

读下图,该局面的出现是因为

A. 美苏“冷战”

B. 欧洲联合

C. 日本崛起

D. 不结盟运动

 

下图是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份额(%)的变化趋势图。苏联所占份额上升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1929—1933年,美国不少著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源于

A. 世界大战

B. 环境恶化

C. 自然灾害

D. 经济大危机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这段颁奖词是“感动中国”节目组用来称赞

A. 杨振宁

B. 袁隆平

C. 钱学森

D. 李四光

 

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它颁布于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82年

D. 1999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1953年代表中国首次提出该原则的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朱德

D. 刘少奇

 

下图中的法律条文摘选自

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784年的一天,英国国王前来参观瓦特和他的合伙人博尔顿的工厂。国王问他们正在忙什么,瓦特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种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道:“是力量,陛下。”“力量”指

A. 珍妮机

B. 蒸汽机

C. 内燃机

D. 电动机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民国初年的社会状况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是因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于是,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国民革命运动

D. 抗日救亡运动

 

下图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是

A. 开始产生

B. 迅速发展

C. 日益萎缩

D. 陷入绝境

 

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这种变化反映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倡

A. 反帝爱国

B. 民主科学

C. 婚姻自由

D. 男女平等

 

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民主制度,被誉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摇篮”的是

A. 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雅典

D. 古代罗马

 

“雩祀(yusi)”最初为中国古代人们为求雨而举行的仪式。每年农历四月,万物生长旺盛,急需雨水浇灌之时,举行求雨礼。随着时代的发展,“雩祀”由民间祈祷活动逐渐上升为国家祀典。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A. 农业

B. 手工业

C. 商业

D. 渔业

 

中国很多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官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题文)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气,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因此孔子主张

A. 无为而治    B. 以法治国    C. 兼爱非攻    D. 克已复礼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从远古时期的刻面陶符,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汉字沿着它自己的文化脉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遍了世界。其中,甲骨文盛行于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叙利亚、约旦死伤约 5万人。 6.5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人沦为 难民。以色列扩大了领土,获得东耶路撒冷地区,并把占领的阿拉伯人城镇发展成犹太人定居点。美苏为了各自的利 益都极力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仅使埃及、叙利亚无法收复失地,也使埃及不得不承受关 闭运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1973年 10月埃及和叙利亚在犹大教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进攻,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反攻,短时间内打败叙利亚,迫使埃及军队撤退。 10月下旬,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一系列与 停火相关的决议,埃及、叙利亚、以色列正式停火。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纷纷以石油为武器支持埃、叙。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石油提价、减产、禁运、国有化等措施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西方国家。虽然禁运在几个月之后结束,但1974年初石油的价格翻了两倍,这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中东发生的冲突。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不断爆发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反击的影响和美国的应对之策。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商君书·修权》

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符合古训,有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政治思想,分析影响商鞅思想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中康有为“伟大方案”是指什么?结合所学,论证“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这一观点。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