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成立的标志是

A.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B. 1943年苏、中、美、英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C. 1945年《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

D.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发表

 

(题文)近代以来,人类对国际关系准则的认识不断深入。“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关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的规定出自

A. 《国际联盟盟约》

B. 《联合国家宣言》

C. 《联合国宪章》

D. 《万隆会议宣言》

 

在诗歌中感悟历史,在黑暗中寻求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昨夜,硝烟迷了我们的眼,今夜,点亮一支明烛,为世人照亮阴霾的天空;昨夜,百亿双眼睛在“和平”里千转,今夜,和平的鸽子归去来兮。

                                                         ——和平之吻

   材料二  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最圣洁的祈祷也无法使我们复生。/生命之火熄灭的人/血肉之躯埋入黄土的人,/悲痛的泪水无法将他唤醒,/也无法使他重获生命。/无论什么人,/无论是胜利的欢乐,/还是光荣的赞歌,/都不能使他从黑暗的深渊中/回到世上与我们重逢。/所以,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不要小声地祈求神灵。/引吭高唱和平之歌/这是我们最应当做的事情。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战争之后的心情?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

(2)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人们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3)给材料二的诗加上标题。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   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在进行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中,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1)20世纪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大事件是什么?这给人类留下了什么共同启示?

(2)第一次重大事件发生后,为实现和平,人们做了哪些重大努力?

(3)我们应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起彼伏,一直未曾停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二战以来的局部战争,复杂多样。有的被称为“冷战”下的“热战”,有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有的被称为现代高科技战争。

(1)试各举一例这些类型的战争。

材料二  (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几十年来,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没有打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战争时起时伏。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发生过120多次较大的战争,死亡人数约1 200万。

   材料三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是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某些国家大肆鼓吹“新干涉主义”,妄图建立由西方价值观主导的世界,竭力推行单边主义,四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矛盾激化,局势紧张。

   材料四   和世界大战相比,局部战争似乎对人类的威胁较小,但有统计表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共发生大小2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平均每年6次以上,造成的总损失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以来,就有200万儿童死于战争,600万儿童受伤或致残!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当今世界的主题,就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局部战争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由于

①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抑制战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题文)今天的主题由过去的“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 两极格局解体

B. 中国的崛起

C. 世界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

D. 联合国安理会的维和作用

 

2011年,本·拉登被美国特种部队击毙后,“后本·拉登时代”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打击恐怖活动。这表明

A. 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B. 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根源

C. 战争的威胁已经不存在

D. 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因素之一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  )

A. 发展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保证

B. 和平与发展相互对立,互相排斥

C.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证

D. 和平与发展先后相继,因果相承

 

2000年,联合国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1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此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首脑会议,共同探讨关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说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位美国操纵联合国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题文)联合国总部矗立的雕塑——《铸剑为犁》所反映的世界主题是

A. 反帝、反霸

B. 和平与发展

C.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D. 共同劳动、共同创造

 

胡锦涛指出,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这是因为(  )

①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③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④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一位当代中国学者认为从文明演进角度来看,两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主要指这两个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成立

A. 使世界和平得到有效维护

B. 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C. 遏止了世界战争的爆发

D. 使世界各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胡锦涛指出,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这是因为(  )

①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③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④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1768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日内瓦公布《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中国排名首次跻身30并且继续领跑“金砖四国”。“金砖四国”是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将巴两、俄罗斯、印度和中国4国的英文名首个字母连缀起来,制造了一个响亮的名称BRIC(与砖的英文“Brick”发音相同而得名。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中无关的是

A. 巴西、印度和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力量

B. 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C. 俄罗斯正走出低谷,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D.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自从2004年3月马德里发生恐怖爆炸事件导致西班牙和一些拉美国家从伊撤军后,伊武装分子扩大对外国驻伊人员进行绑架的规模,以人质要挟外国撤军。据统计,今年4月以来,伊境内已先后发生了涉及20个国家的80多名外国人遭绑架事件。此外,日本、菲律宾政府等国也因欲出兵伊拉克而受到基地组织的警告。上述材料表明

A. 和平与发展已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 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地区和世界安全形势的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

C. 恐怖活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霸权主义行为

D. 恐怖活动主要是针对干涉内政行为实施的

 

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①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恐怖主义

④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据考证,(东晋时)总数约90余万,约占政府领民的1/6.东晋政府没有把南迁侨户编入正式户籍—黄籍,而是编入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白籍,白籍人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由于战乱、灾害、暴政,又使不少人被迫成为无土可依、漂离就食的流民.大批流民的长期存在,不只意味着国家租税赋役的减少,更使统治者感到“流民散则转民为盗”的威胁.魏晋南北朝,世家豪族地主阶级对于人口的吞噬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不在政府注册,不对国家负担义务,还千方百计扩大人口,“竞招游食”更是一个重要手段.为了逃避租税赋役,“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成为豪强大族“私附”的“藏户”.东晋南朝之世,几代统治者致力于把侨户、流民实行编户,“土断”入籍,使大批人口纳入国家版籍,由此与世家豪族展开了激烈的人口争夺,在个别时期、个别地区成效较显著.但由于世代豪族地主是历代小朝廷的社会支柱,这就决定了“土断”的实施是有限度的.

——曹文柱《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东晋南朝时期“土断”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土断”的影响.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许多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牵强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黄宗羲曾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顾炎武也说过“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下列对他们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 推祟先秦时期分封制度

B. 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

C. 反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

D. 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

 

(题文)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制定润格(即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商品经济发展

C. 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文人地位提高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

A. 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 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 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 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唐六典》记载:“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若铸得铜及白铁,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材料反映出

A. 民营矿业可私自铸币以补充市场需求

B. 市场上铸币金属的增多导致税制紊乱

C. 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

D. 私营矿业出现了雇佣关系

 

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子吴王李恪好打猎,损害当地田苗,侍御史柳范奏弹其非法。太宗闻知后对侍臣们说:“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该故事主要表明唐太宗时期

A. 皇权受到了御史的制约

B. 御史纠弹百僚权限较广

C. 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

D. 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 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A. 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 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