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A. 完成了拨乱反正

B. 打破了思想束缚

C.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 深化了体制改革

 

1938年10月,毛泽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

A.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B.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

C.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D.多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19295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 马克思主义

B. 自由恋爱观

C. 实业救国论

D. 民主和科学思想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即顺应天命改朝换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其含义是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平等,消除贫富不均

C.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美国式的社会

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法国式的社会

 

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始终坚持的民生思想是(    )

A.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坚持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C. 实业救国,改善民生

D. 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销毁,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 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 推崇光绪皇帝而贬低慈禧太后

C. 损害了孔子的权威

D.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把封建礼教斥为吃人的礼教的人物是(     )

A. 鲁迅    B. 李大钊    C. 陈独秀    D. 胡适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荣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 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 倡导科学精神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 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 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 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这表明当时

A.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B. 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

C. 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    D. 诗歌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诗经》是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它(    )

A.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B.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

D.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明清思想家提出了诸多观点,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他们的思想说明这一时期(  )

①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批判

②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③儒学正统受到冲击

④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朱熹说:“非礼勿视,便是天理;非礼而视,便是人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心即理也

B. 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C. 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D. 理是万物本源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 “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从合到分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封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 君主意志

B. “爱人”之心

C. 内心自省

D. 礼乐规范

 

材料:公输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有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遣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删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导班神像,祭祀鲁班。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至夸。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鲁班文化的主要影响。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第一,身份地住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

——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下图为两个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用最大

B.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C. 冷战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黄金时期”的出现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A. 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

B. 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

C. 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

D. 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了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13个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经过9个州的制宪会议批准,即足以使本宪法在批准本宪法的各州成立”。这一变革体现了

A.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B.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C.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D. 州权与人民主权相结合

 

据《学说汇纂》记载,两辆满载货物的骡车一前一后在爬坡,为减轻骡子负担,两名车夫在第一辆车后推车。此时,前面的车开始滑退,在两车之间的车夫从中间跳出之后,后车被前车撞上并碾过一个奴隶。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这反映罗马法

A. 注重程序合法

B. 保护私有财产

C. 主张过失担责

D. 强调法律公平

 

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A. 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B. 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 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

D. 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题文)如下,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 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

B. 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

C. 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D. 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独领风骚,吸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但南方谈话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请多限定。面失去了统计学的意义。这反映了

A. 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

B. 南方谈话解放了企业家思想

C. 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D. 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

 

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弊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A.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 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 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 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