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中体西用”思想曾在百年间流行不绝,被广泛讨论。这一思想是保守的、阻碍了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是以新卫旧、以西补中,以消极态度应对世界潮流;是力图保留几千年来“纲纪法度”“伦常名教”的表现。“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它使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然而,有历史学家对上述认识持不同看法。认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摘编自方克立《评“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体西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

 

20世纪60、70年代,关贸总协定相继通过一系列决议,主要内容有在关税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以普惠制待遇,为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提供方便,允许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互惠关税而不给予发达国家等。这表明

A. 全球化推动着世界市场体系走向公正合理

B. 发展中国家掌握了世界贸易政策的话语权

C. 亚非拉经济发展大大改变了原有经济格局

D.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冲击着旧的经济秩序

 

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 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 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 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 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有学者指出:“虽然1688年革命缺乏前一个时期的丰富多彩的细节,但其结果对英国本身的发展和英国成为欧洲强国都更具有确定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据此可知,光荣革命

A. 使英国找到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B. 保留了英国的君主制传统

C. 开启了温和地实现社会变革的方式

D. 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

 

古代雅典规定,法庭对被作为证人的奴隶进行拷问时,若奴隶因被拷打而失去劳动能力,主人可得到赔偿:该规定旨在

A. 保护奴隶的人身安全

B. 维护奴隶主的财产权

C. 确保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D. 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A. 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 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 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 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1935年6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说明蒋介石

A. 认识到民族危机日渐严重

B. 加强对红军围剿的力度

C. 试图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

D. 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北洋军阀顺应现代政治潮流

B. 军阀统治缺少意识形态支撑

C. 共和国形式是军阀统治的基础

D.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民心

 

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卖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这说明

A. 经商活动难以实现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B. 经商只为后代学习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C. 经商动机存在制约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D. 经商是为满足对土地和传统文化的喜好

 

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A. 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 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 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 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A.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 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 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D. 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 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这表明鲁国

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

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C. 儒法两家斗争激烈

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作德尔•卡斯特罗人物经历表:

1926年出生于古巴一个甘蔗种植园主家庭。

1945年考入哈瓦那大学法律系,并被选为反对独裁、坚持民主的“大学生联合会”主席。

1948年卡斯特罗参加反美示威。

1949年加入古巴人民党。

1959年1月,率领起义军推翻美国挟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出征政府总理。

1961年4月17日,指挥了吉隆滩之战(美称猪湾事件),击败美国雇佣军。

1962年起担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1965年该党政名为古巴共产党后担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2004年10月,宣布从当年,11月8日起禁止美元进入古巴商业、外贸和流通领域,以报复美国对古巳实施经济制裁。

2006年7月底,因病将最高权力托付给劳尔•卡斯特罗及其他几位主要领导人。

2016年11月26日,卡斯特罗去世。

(1)卡斯特罗被誉为“反美斗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斯特罗反美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对卡斯特罗进行简要坪价?

 

材料1945年7月,美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核试验。苏联和英国也先后于1949年8月和1952年10月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为争夺核优势,美苏核试验次数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954年4月,印度总理尼赫鲁首次提出停止核试验的建议。1958年1月,43个国家的9000位科学家向联合国递交一份集体签名的呼吁书,要求立即签订一项停止核武器试验的国际协定。联合国大会也多次通过决议,敦促美、英、苏三国尽快举行停止核试验的谈判。

12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定了《部分核禁止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禁止任何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和爆炸,条约无限期有效。中国当时发表声明,对该条约的欺骗性予以揭露,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在1997年也签署了该条约。

——摘编自《百度百科•部分核禁止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部分核禁止条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部分核禁止条约》态度的变化,分析导致中国态度变化的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当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时候,王莽能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大批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被排除出来成为不生产的流民,乃至沦为奴隶,并且看出了要抢救地主阶级临于崩溃的统治,必须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一次改革。王莽下诏“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此外,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大都市设五均司市师,由诸司市负责平抑物价、兼办赊贷,并把盐、铁、酒、名山大川、钱布铜冶、五均赊贷等由政府经营。王莽更是别出心裁,罢废五铢钱,前后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货币政策和货币形制等。王莽的车子是向前开的,他希望把他的车子开到他理想中的新朝;但中途遇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被迫折回。历史的车轮是不走回头路的,在折回的时候,他翻了车,被压死在历史车轮之下。

——摘编自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莽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王莽进行改革的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鸿沟的有利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竞夸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度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一一正确的理性。这十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争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以律法的责任。它不套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者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者法律思想的实践效果及启示。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A.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 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

C. 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

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的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这一规定

A. 提高了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B. 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

C. 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D. 改善了农业生产布局

 

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A. 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 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于精神

C. 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1934年6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A. 美国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B. 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 美国总统行使外交权力将不受限制    D.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它反映了

A. 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要求

B. 工业化水平高的要求

C. 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

D. 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地迅速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并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表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 体现了全国抗战的长期性

B. 主要着眼于抗战的完整性

C. 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突出了国民党抗战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A.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B.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C.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D.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A. 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 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 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

A. 三公九卿制    B. 内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一省制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

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