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

 

下图示描绘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下列与之相关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2”阶段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B. “3”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制造业和采矿业

C. “4”阶段的萧条主要是欧洲列强又卷土重来

D. “5”阶段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下表是大中华火柴公司发展状况变化表,从表中可见其演变的核心主线是

时间

发展状况

1920年1月

刘鸿生在苏州创设鸿生火柴无限公司,跨入火柴业第一步

1930年7月

鸿生火柴无限公司合并上海萤昌、中华两公司,组合成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1937年7月

日资企业要求与其合作,成立中日合资企业,遭到刘鸿生拒绝,开始受到日方挤压

1937年11月

上海沦陷后,被日本接管

1949年9月

由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成为上海火柴厂,生产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A. 曲折发展史

B. 斗争反抗史

C. 爱国历程史

D. 体制演变史

 

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从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

B. 关锐收入在逐年增加

C. 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十五年,国民党通过决议案,确定减少农民田租25%(即二五减租);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和两年后颁布的《租佃暂行条例》都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的375‰”(按全国高租率为50%,以此减去25%得出),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 以法规确认农民土地租佃权    B. 与中共争夺农村地区控制权

C. 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农业发展    D. 试图变革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根据1936年的统计:外国在华资本在钢、铁、铁路运输、机器采煤等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83%;97%;90%;66%.材料表明

A. 清朝政府完全放弃了中国工业化的主导权

B. 民族资本企业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附庸

C. 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

D. 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到1894年,进口火柴因其价廉物美基本取代传统打火石。1900年前后,华商自办火柴厂纷纷出现,其产品比进口火柴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虽质量稍逊,但性价比高,因而更易于销售。这说明

A. 民族工业比外商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B. 民众消费观念主要受民族情感支配

C. 民众往往存在经济实用的消费心理

D. 在华外商企业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A. 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 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经济兴起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农民负担减轻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 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C. 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 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古代

A. 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

B. 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表是不同时期府的南北地理分布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府的地理分布情况

 

五代十国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7

70%

8

44.44%

29

43.29%

13

35.14%

33

20.50%

84

37.84%

3

30%

10

55.56%

38

56.71%

24

64.86%

128

79.50%

138

62.16%

 

 

A. 政治中心南移

B.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C. 经济重心转移

D. 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古代鱼鳞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据此。鱼鳞图册是

A. 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 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 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D. 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 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

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挡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