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B. 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D. 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长技”指的是

A. 汽车制造技术

B. 蒸汽机车制造技术

C. 电话制造技术

D. 内燃机制造技术

 

今天,荷兰人经常向孩子们重复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那么对17世纪的荷兰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成为头号贸易强国                  B.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C.擅长海盗式的劫掠                  D.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新航路的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因为  

A.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B.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C.证明了地圆学说

D.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上述材料表明

A. 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B. 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

C. 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

D. 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 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 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B.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的日常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明中叶以后,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 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变化

B. 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 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 瓷器

B. 丝绸

C. 铁器

D. 青铜器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 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      B. 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暴动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      D. 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 由西域传入    B. 属水力灌溉工具

C. 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 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 重农抑商政策

B. 资本主义萌芽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君主专制制度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海外贸易较以前有了突出发展:……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口税)为三十万缗(穿铜钱的绳子),……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为二百万缗。

——《简明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叶,中国和拉美之间存在着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自1565年逐步侵占菲律宾诸岛,由此开辟了环太平洋航路。1571年,西班牙人在明都洛外海营救了一艘中国船只。1572年,闽南商人把许多价值不菲的商品运到马尼拉,其中包括丝绸、瓷器、熏香、麝香、金属制品以及水果、肉食腌腊品等等。西班牙人全部买下后,转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从此,从中国沿海诸港至马尼拉再至阿卡普尔科的航班年年往来。

——《明清时期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三……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摘自《观察者网(上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之际西欧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请你围绕“一带一路”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世纪的西欧)没有生产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父母一一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当有了一个在新地方安居的机会时尤其如此。……这种“空巢”家庭(指子女离家后父母独居的家庭)数量的增加是近来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并且是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

材料二嘉庆、宣统年间部分省区家庭规模比较表

 

类别

省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宣统年间(1912年)

户数

人口数

户均人口数

户数

人口数

户均人口数

直隶

3951477

22430748

5.67

5187758

26721353

5.15

奉天

129653

1338415

10.32

1707642

11018517

6.45

山西

2394903

16378904

6.83

2097082

10099135

4.82

浙江

4823524

29362308

6.08

4251383

18072226

4.25

 

 

刘大鹏在其日记中这样写道:“每见近世,父母在堂,兄弟尚觉和翕(和顺),迨父母没而心遂变矣,或兄憎其弟,或弟恶其兄,概不念同气枝连,相视胜于仇人,每欲荡析离居,由是将家产判为数段,兄弟东西,各操其业,甚至有父母在堂,即分家离居者。”

——摘编自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西欧家庭职能和家庭结构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给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嘉庆、宣统年间家庭规模的变化趋势,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据统计,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世界最富裕的5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了75%,最穷困的5个国家增加了206%,世界人口增加了15亿,而绝对贫困总数减少了2亿。这说明全球化

A. 加剧了全球的利益失衡

B. 实质是资本的全球扩张

C. 利于第三世界摆脱贫困

D. 推动了世界整体性进步

 

2015年5月24日新华社电,正在参加欧盟东部伙伴关系峰会的英国首相卡梅伦22日在峰会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英国对目前其在欧盟中的现状不满,应在2017年年底前就是否退出欧盟举行全民公决。这反映了

A. 英国欲废除欧元而恢复英镑

B. 欧盟经济一体化面临崩溃解体

C. 欧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D. 英国的广大民众反对加入欧盟

 

20世纪中后期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44年

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该表反映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 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B. 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

C.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D.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企业和劳动者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 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

B. 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C. 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

D. 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斯大林模式”作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苏联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斯大林模式”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对其原因解释最恰当的是

A. 斯大林模式的高度计划性

B. 斯大林模式的高度自主性

C. 斯大林模式的高度创新性

D. 斯大林模式的高度灵活性

 

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短缺,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为解决这些困难,苏维埃政府的政策

A. 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

B. 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经济

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开展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美国第一流的经济学家在为里根准备的《总统经济报告》中这样写道:“有效的经济制度是关心个人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奔波,这才算是有效率。”据此可知,以上经济学家的政策是

A. 大力推行国有化

B. 减少社会福利

C. 保护私人经济

D. 发展“混合经济”

 

马克思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选项中能与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A. 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福利主义政策的实施

C. 第三产业的兴起

D. “新经济”的出现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