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工商业在家族之中传承

D. 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 宋代的“市”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族,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贩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请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2)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B. 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D. 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今天,荷兰人经常向孩子们重复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那么对17世纪的荷兰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成为头号贸易强国                  B.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C.擅长海盗式的劫掠                  D.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新航路的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因为  

A.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B.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C.证明了地圆学说

D.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

 

清末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堵塞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④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旧转型的趋势,最主要的表现是(  )

A.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资本主义因素萌芽产生

C. 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D. 大量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     )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张三正为他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于昌明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

A. 纸钞    B. 金币    C. 银两    D. 布帛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市”“坊”布局上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 重农抑商的政策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违背.抵触)。这表明汉初

A. 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 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 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 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在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青铜器—唐宋/棉布—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陶瓷—明清/棉布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嫦娥奔月内容的帛画,由此可以看出

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汉代丝织品达到了很高水平

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    B. 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把煤作为冶炼燃料的明确记载

C. 南北朝时期灌钢技术使兵器更加锋利    D. 秦汉时期开始用淬火技术处理铸铁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富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南方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B江浙一带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C江浙地区人杰地灵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  )

A相对而言稳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传

 

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廛:卖东西的店铺)”。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B. 佃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消失

C. 佃农与市场发生关系,获得实际利益,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D. 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西周   北魏   唐朝  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西周时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 农具与技术的改进

C. 郡县制的普遍建立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  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有(  )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 宋代的“市”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族,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贩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请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2)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