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  )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 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  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发财做官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 留下了晋商文化

B.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 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最早应出现在(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古代中国农民的吃穿用品基本能自己生产,而中世纪(5世纪~15世纪)的西欧领主庄园也可以做到这些,甚至可以生产更多的手工业品满足庄园需要。”这说明

A. 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较发达

B. 西欧经济一直落后于中国

C. 古代中国是完全的自然经济社会

D. 中世纪西欧商业比中国发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在16—18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世纪晚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控重工业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1988—1998年,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斯、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崛起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目前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

——摘编自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西方学者李普曼在其《道德序论》中指出: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过程。这说明

A. 生产经验的积累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B. 科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命

C. 工业革命主要是生产方法的革命

D. 科技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

 

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又说:“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李鸿章在此说的“奇局”、“大变局”,其实质应该是指

A.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B.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C. 太平天国运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形势

D. 英法等国攻打中国的坚船利炮

 

卓别林大师的默片《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导致人类行为的失态和错乱。这最能说明

A. 大机器生产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B. 工厂制度下工人受精密分工的机器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C. 大企业时代到来使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为增加

D. 工厂制度下流水线作业对工人技术要求很低

 

1824年,斯坦福哈尔写道:“从1785年到1824年,世界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里“巨大的变化”是指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C.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共产党宣言》写道:“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

A. 世界各国向社会主义发展

B. 蒸气机提供了巨大动力

C. 世界市场总是在扩大

D.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工业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其准确含义是

A. 进一步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

C.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D.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

 

“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王觉非《英国近代史》)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A. 哈格里夫斯

B. 瓦特

C. 爱迪生

D. 贝尔

 

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19世纪的伦敦的是

A. 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 瓦特给远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说自己在蒸汽机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C. 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黑烟

D. 不时有一列火车呼啸而过

 

英国的激进分子受到美国的爱国者感染,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政治运动。该政治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受美国的爱国者的感染

C.英国的激进分子的努力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工厂制度确立的是

A. 1769年,韦奇伍德开办制陶工厂

B.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

C. 1798年,惠特尼使用通用部件

D. 瓦特改良联动式蒸汽机

 

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包括

①政治方面进行民主化改革

②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③进行法制化建设

④推行“炮舰政策”

⑤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为23,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 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C. 大量人口迁往殖民地    D.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B. 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C. 使非洲和拉美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D. 使英美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最主要的矛盾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彼愿公于世,亦禀准遵行,免生别弊。”对以上《资政新篇》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意图

B. 这种观点的提出借鉴了洋务运动的主张

C. 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起到很大实效作用

D. 是对工业革命成果的一种效仿

 

据统计:1811年英国有1/3的劳动力从事农林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降为1/5以下。这一现象对英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是

A. 进一步扩大了英国原始资本

B. 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C. 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持续发展

D. 贵族、乡绅的社会财富增加,影响力上升

 

英国棉织品的产量从1785年的4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到1850年的225万吨。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

A.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 资本主义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 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 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B. 拓展世界市场的需要

C. 建立殖民体系的需要

D. 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据张跃发的《近代文明史》记载,英国棉布的价格指数:1780年为1001812—1815年为321860年为13。导致英国这一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圈地运动促进了毛纺织业发展,毛织品代替了棉制品

B. 英国棉织业率先采用机器和工厂制,提高了棉布产量

C. 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工人阶级购买力降低

D. 工业革命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棉布成为低档商品

 

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人类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下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A.火车完全取代人力、畜力交通工具

B.蒸汽动力开始应用于海上和陆地的交通,从而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

C.蒸汽动力开始应用于空中交通,人类交通开始由平面转变立体

D.汽车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家庭交通工具

 

19世纪中期,欧洲列强加紧对外扩张,其中,英国在世界各地抢夺原料产地和拓展商品市场,但同一时期的俄国却向周边地区大规模扩张领土。导致扩张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制度的差异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地域环境的差异   D.国家实力的差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景帝以前,各级官吏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亦有部分选自侍卫宫苑和随从皇帝的小官。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尔后,又采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作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坚,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挑选“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公元前136年,设《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每年考试一次,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B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一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