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在静止的湖面上竖直上抛一小铁球,小铁球上升到最高点后自由下落,穿过湖水并陷入湖底的淤泥中一段深度,不计空气阻力,取向上为正方向,在下边图象中,最能反映小铁球运动过程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 )
汽车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v后立即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在整个加速阶段和整个减速过程中,下列物理量不相同的是( ) A.位移 B.时间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斜面中点时速度为2m/s,则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 ) A.3m/s B.4m/s C.6m/s D.
一物体沿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沿着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 B.物体沿直线往复运动 C.物体加速度最大的时刻为1s,3s,5s D.物体加速度最大的时刻为0s,2s,4s,6s
一辆汽车从车站以初速度为零匀加速直线开出,开出一段时间之后,司机发现一乘客未上车,便紧急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从启动到停止一共经历t=10 s,前进了15m,在此过程中,汽车的最大速度为( ) A.1.5 m/s B.3 m/s C.4 m/s D.无法确定
质量为m的物体,从距地面h高处自由下落,当它落到离地面还有时,它的速度大小为( ) A. B. C. D.
科技馆中有一个展品,如图所示,在较暗处有一个不断均匀滴水的龙头,在一种特殊的灯光照射下,可以观察到一个个下落的水滴。缓缓调节水滴下落的时间间隔到适当的时候,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水滴似乎不在往下落,而是固定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不动一样。若取g=10m/s2,要出现这种现象,照明光源应该满足( ) A.普通光源即可 B.间歇发光,间隔时间为1.4s C.间歇发光,间隔时间为0.14s D.间歇发光,间隔时间为0.2s
P、Q、R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一物体从P点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Q 点的速度为v,到R点的速度为3v,则PQ∶QR等于( ) A.1∶8 B.1∶6 C.1∶5 D.1∶3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是零 B.速度为零,加速度就一定为零 C.加速度减小,速度一定减小 D.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一定越大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的物体的g值大 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 C.g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
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C.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即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A、B、C三个物块,其质量分别为mA = 2.0kg,mB = 1.0kg,mC = 1.0kg.现用一轻弹簧将A、B两物块连接,并用力缓慢压缩弹簧使A、B两物块靠近,此过程外力做功W=108J(弹簧仍处于弹性限度内),然后同时释放A、B,弹簧开始逐渐变长,当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C恰以4m/s的速度迎面与B发生碰撞并粘连在一起.求: (1)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B与C碰撞前)A和B物块速度的大小? (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为多少?
如图所示是测定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子比荷的简要实验原理图,M、N两块平行板相距为d,其中N板受紫外线照射后,将在N板的上侧空间发射沿不同方向、不同初动能的光电子,有些落到M板形成光电流,从而引起电流计G的指针偏转,若调节R0逐渐增大极板间电压,可以发现电流逐渐减小,当电压表示数为U时,电流恰好为零。切断开关,在MN间加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逐渐增大磁感强度,也能使电流减小,当磁感强度为B时,电流恰为零。试求光电子的比荷e/m?
如图所示,用折射率的玻璃做成内径为R,外径为的半球形空心球壳,一束平行光射向此半球壳的外表面,与中心对称轴平行,试求: (1)球壳内部有光线射出的区域?(用与所成夹角表示) (2)要使球壳内部没有光线射出,至少用多大面积的遮光板?
用如图所示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质量为mA的钢球A用细线悬挂于O点,质量为mB的钢球B放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小支柱N上,使悬线在A球释放前伸直,O点到A球球心的距离为L,且线与竖直线夹角为,A球释放后摆到最低点时恰与B球正碰,碰撞后,A球把轻质指示针OC推移到与竖直线夹角处,B球落到地面上,地面上铺有一张盖有复写纸的白纸D,保持角度不变,多次重复上述实验,白纸上记录到多个B球的落点。图中S是B球初始位置到B球平均落点的水平距离。 (1)用题中所给的物理量表示碰撞后A球、B球的动量: PA/= ;PB/= 。 (2)用题中所给的物理量表示需要验证的动量守恒表达式:
有一个60瓦的白炽灯,有5%的能量转化为可见光,设所发射的可见光的平均波长为600nm,那么该白炽灯每秒种辐射的光子数为___ __ 个。(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如图所示表示两列相干水波的叠加情况,图中的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设两列波的振幅均为5cm,且在图示的范围内振幅不变,波速和波长分别为1m/s和0.5m, C点是BE连线的中点,G点是AB连线的中点,则此时图中 正经过平衡位置且向下运动; 与A的竖直高度差为20cm,E经过0.25s的路程为 cm。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光电效应现象.当用某种频率的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电流表G的读数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电池正的极性反转,则光电流减小,甚至可能为零 B.用较低频率的光来照射,依然有光电流,但电流较小 C.将变阻器的触点向移动,光电流减小,但不为零 D.只要电源的电动势足够大,将变阻器的触点向端移动,电流表G的读数必将一直变大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大小相同的A、B两球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两球质量关系为mB=2mA,规定向右为正方向,A、B两球的动量均为+6 kg·m/s,运动中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A球的动量增量为-4 kg·m/s.则( ) A.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B.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 C.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D.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
如图所示,L是不计电阻的电感器,C是电容器,闭合电键K,待电路达到稳定状态后,再断开电键K,LC电路中将产生电磁振荡。如果规定断开电键K的时刻为t=0,电感L中的电流I方向从a到b为正,线圈中磁场B的方向以初始时刻的方向为正方向,电容器左极板带电量为q,电容中电场强度E向右为正,时间为t,那么下列四个图中能够正确表示电感电容中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
在杨氏双逢干涉实验中,关于在屏上获得的单色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双缝间距越大,条纹间距越小 B.单色光的波长越短,条纹间距越大 C.双缝与光屏间距离越大,条纹间距越大 D.光的频率越高,条纹间距越小
如图所示,S为在水面上振动的波源,M、N为在水面上的两块挡板,其中M板可以移动,两板中间有一狭缝,此时测得A处水没有振动。为使A处水也能发生振动,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使波源的频率增大 B.使波源的频率减小 C.移动M使狭缝的距离减小 D.移动M使狭缝的距离增大
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可见光射到置于空气中的平板玻璃上,穿过玻璃后从下表面射出,变为a、b两束平行单色光,对于两束单色光来说 ( ) A.玻璃对a的折射率较大 B.b光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较大 C.b光每个光子的能量较大 D.a光的粒子性更明显
在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如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会显示衍射图样 B.单个光子通过狭缝后,底片上会出现完整的衍射图样 C.光子通过狭缝的运动路线像水波一样 D.光的波动性是一个光子运动的规律
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有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如果光的频率不变,而减弱光的强度,则( ) A.逸出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 B.逸出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 C.逸出的光电子数不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 D.光的强度减弱到某一数值,就没有光电子逸出了
用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能产生光电效应,现在把人射光的条件改变,再照射这种金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这束绿光遮住一半,则可能不产生光电效应 B.把这束绿光遮住一半,则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将减少 C.若改用一束红光照射,则不产生光电效应 D.若改用一束蓝光照射,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增大
用绿光照射一光电管能产生光电效应,欲使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增大就应( ) A.改用红光照射 B.增大绿光的强度 C.增大光电管上的加速电压 D.改用紫光照射
关于物质波的认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 B.物质波也是一种概率波。 C.任一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这就是物质波。 D.宏观物体尽管可以看作物质波,但他们不具有干涉、衍射等现象。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能量较大的光子其波动性越显著 B.光波频率越高,波动性性越明显 C.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在另外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
2005年7月2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行中一只飞鸟撞上了航天飞机的外挂油箱,幸好当时速度不大,航天飞机有惊无险.假设某航天器的总质量为10 t,以8 km/s的速度高速运行时迎面撞上一只速度为10 m/s、质量为5 kg的大鸟,碰撞时间为1.0×10-5 s,则撞击过程中的平均作用力约为( ) A.4×109 N B.8×109 N C.8×1012 N D.5×106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