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张元幹(宋)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

2.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拂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 “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 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 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 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皇上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 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 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 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 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以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 “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 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蓓蕾初绽。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繁花满树。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落英缤纷。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节选自《祝福》)

1.指出甲、乙两段选文都运用的描写手法。

2.结合选文,简析林黛玉和鲁四老爷各是怎样的人。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___________,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 驽马十驾,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⑷ 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文化的传承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以色列能成为中东的强国,它靠的是什么?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这方面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学者也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一样。学者还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可以说,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目前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但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比如“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

B.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

C. 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错误。

D. 熟悉文化遗产并能指点人们去学习。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

B. 文章列举以色列,说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

C. 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明儒的简单明了。

D. 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

 

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A. 末句中的“这一点”是指刊印出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

B. 文中“必然”“无疑”“虽然”“但是”等词语使得表述更加准确、周密。

C. 作者认为“摘要”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部分结论。

D. 从选文可以看出达尔文谦虚、审慎、充分尊重事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襟坐            危:高

B. 举匏樽以相        属:劝酒

C. 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 莫消长也        卒:终究

2.下列句子“其”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何为然也    B. 破荆州

C. 皆出于此乎    D. 自视也亦若此矣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通过赞美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

B. 作者借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C. 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 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

 

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 本诗前半写景,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长江秋色的全景描写。

B. 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纵横“万里”“百年”,将家愁与国难融于一体。

C. 猿啸的“哀”与作者的“悲”“独”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情感表达。

D. 四联全部对仗,首联句中自对,用字精确,格律谨严,富有节奏感。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学问渊博,仍然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

C. 养生丧死无憾——(百姓)保养身体,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留侯张良    B. 穷山之而止

C. 此其志不在    D. 越国以鄙

 

下列诗歌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往事就像一场梦/将我的心轻轻触动

B. 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C. 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D.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了多少美丽的诗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风化雨/滋养莺飞草长/创新创业/成就千万浙商/你们用拼搏        /你们用敏锐/       /你们用诚信/打造立业的走廊/你们用感恩/回报养育的故乡/你们用使命/         

①挺起民族的脊梁      ②越过一道道难关     ③抓住一次次商机

A. ②①③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②③①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五水共治”为以“美丽浙江”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头炮。

B.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是由于激发了大众文化心理的共鸣。

C. 国家层面第一个网约车监管法规出台,给予网约车合法、规范发展。

D. “澎湃S1”手机芯片发布的消息,催生了中国手机芯片的市场占有率。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浙江的“茶文化”与“一带一路”接轨,将带动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B. 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网络语言的流行,简洁、含蓄、内敛的文风逐步式微。

C. 道家作为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在许多方面与儒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D. 互联网时代,在交通、餐饮等传统经济领域,“分享经济”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冒昧    信息爆炸    批沙拣金

B. 幽僻    个性禀赋    出类拔粹

C. 缘份    推陈出新    精雕细琢

D. 坐落    删繁就简    见微知著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恪守(gē)   瞥见(piē)   安步当车(dàng)

B. 喘气(chuǎn)熨帖(yùn)   冠冕堂皇(guān)

C. 笨拙(zhuō) 蓬松(péng)  越俎代庖(páo)

D. 拮据(jū)   嬉戏(xī)    休戚相关(q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中记载孟子与学生的对话: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

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该做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如果是你,你希望学习哪位圣人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每年的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下面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日”徽标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______________,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______________,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______________,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下了句子的语序,最合理的一组是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是说明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著名实例。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选择对于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由于各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

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

而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的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由此可见,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 ②④⑥③⑤①⑦    B. ②④⑥③①⑤⑦    C. ③④⑥②⑤①⑦    D. ③⑥④②⑤①⑦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如果奥运会有遭受暗杀次数这一项,我是绝对的冠军。今天我还活着,这完全是由于美国中情局的过错造成的。”古巴革命领袖菲尔德·卡斯特罗生前曾幽默地说。

B. 作为一个只存在于中国的活动,光棍节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去年的11月11日阿里巴巴的营业额达到143亿美元左右。

C. 巴基斯坦也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亿利集团计划在库布齐沙漠建造一个容纳10万居民的低碳城镇,融合文化、旅游、商业、医疗服务、教育、生活等多个方面,希望借此改变巴基斯坦沙漠的命运。

D. 新研究显示,对“碳密集型”食品,尤其像肉类和奶制品这样的高蛋白食品实行大规模征税,将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且可使50万人免于遭受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威胁。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徽州的老房子,除了粉墙黛瓦外,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似一首歌曲,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

②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③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贺岁档期,全国将有70余部新片粉墨登场,市场硝烟四起,名导新人集结,光“数星星”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④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生涯,俞敏洪不仅在学业上收获颇丰,而且也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同一宿舍的,简直如手如足

⑤当前,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应用涉及许多前沿领域,如IBM的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正在尝试复制人类意识。。

⑥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A. 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表现诗人和朋友在告别时被远处传来的琵琶声深深吸引的场面。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自己,使自己言行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①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②仔细看。

[注]倩:请别人代自己做事。茱萸:古代风俗,九月初九日,佩茱萸囊可以去邪辟恶,益寿延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写出了诗人在重阳节来了兴致,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表现出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乐观旷达。

C. 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一样,说是“笑倩”,透诗人骨子里的风流洒脱。

D.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E. “醉把茱萸仔细看”。”一“醉”字,妙绝。“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2.前人认为此诗“字字亮,笔笔高”,诗人的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你认为诗人在诗句中抒写了哪些忧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逝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短兵迭用:重叠使用,同时使用。

B. 免官:犯……罪。

C. 桃渚:据守

D. 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天亮。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B.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C.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D.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自幼就很洒脱,气度不凡,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这为他日后成长为具有卓越指挥才能的主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戚继光调赴浙江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屡遭倭寇蹂躏,面对这样的局面,他组织卫所军和招募的地方军,学习攻击和刺杀的方法,练习使用长短兵器,形成精锐的部队。

C. 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中,这支部队多次承担紧要军事任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屡次取得胜利,主将戚继光更是亲自参与战斗,亲自抓获海盗头目。

D. 戚继光训练军队方法独到,除了要求士兵技术娴熟以外,还充分注意到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士兵同时配备长兵器和短兵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2)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桥边的老人

[美]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③。”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①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②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市。

③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在战争中,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而这位老人却对动物的安危反复惦念,借此表达人性的善良,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主题。

B.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可知我对老人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所以老人反复对我提及他的动物们。

C. 小说对话设计很具张力,我的“劝离”和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内在原因是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D. 小说写了一位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的一无所有的老人,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E.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拉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2.桥边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

相关链接

    ①秋瑾 ______~ 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秋瑾史料》)

    ②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秋瑾史料》)

    ③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 ,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

B. 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

C. 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已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D. 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

E. 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

B.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陈天华投海自尽使秋瑾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C. 秋瑾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

D. 秋瑾在《绝命词》中表达了她希望同胞以流血牺牲为己任,前仆后继,用革命的风暴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理想图景”。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秋瑾的“单纯”和“高贵”。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