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他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真的猛士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钱玄同,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钞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个人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40时,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互相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悼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作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上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还和朋友一起为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3)钱玄同为人刚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请结合文本探究钱玄同先生成为“真的猛士”的原因。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到了黄昏,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雨声便如春蚕咀嚼蚕叶一般,         。灯光照着的地方,(依稀/模糊)可见晶亮的雨丝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无数雨丝连接起来了。

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置的乐器。一旦雨滴纷至踏来,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实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雨声(大概/大致)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重章叠句又似包罗万相,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漶出不尽的情意。听雨,        

1.文中加横线词语的字形和加横线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淅淅沥沥     鼓lèi  

B.纷至踏来     jué

C.慷慨激越       

D.包罗万相     忽shū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依稀   实足    大致

B.依稀   十足    大概

C.模糊   十足    大致

D.模糊   实足    大概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听真情奔泻,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

B.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 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听真情奔泻

C.白昼的余光被嘈嘈切切地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听真情奔泻,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

D.白昼的余光被嘈嘈切切地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 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听真情奔泻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B.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C.近来,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中心接到不少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反映部分实体商家和网络卖家有口无心,不兑现承诺,或者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

D.未来五年,中华民族将穿越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幅亿万人民勠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图景即将展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②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工整。

 

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①         。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享用互联网,②        。网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网络环境,则是网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③          。只有当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网民利益才能更有保障,互联网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不要依赖译文。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BA4.tmp.png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大堰河”这个艺术形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读者不仅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育,而且还感到真实可信,亲切近人。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下列句子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中国共产党都在抗战中做出了贡献,但到底谁才是中流砥柱呢?这使得我们深思。

B.我们还年轻,风华正茂,应像伟人毛泽东一样树立远大目标,不要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

C.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再别康桥》表现的情和景虽然多,但具有内在联系,水乳交融 

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的相关决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贻琦——永远的校长

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梅贻琦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职务。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学君陶回忆,自己在看榜时,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学生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后来在船上碰见了,经彼此介绍,才知道是梅贻琦。当时人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个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贻琦儒雅、谦和。他虽工科出身,但喜爱音乐、书画和诗词,又通晓四书五经、史地和社会科学,洞悉人性的隐微。人称他是“寡言君子”,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对人和颜悦色。

梅贻琦于193110月至1948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1955年梅贻琦由美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直到1962年逝世于台北。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终身校长”。其夫人韩咏华,1977年由美国回到北京定居,受到邓颖超的热情接待。

清华前身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1929年他到清华教书时,学校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就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出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在清华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做教务长时,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杀,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

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小学教员、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资料员转升为助教;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岳霖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了。”两人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蔚然成风,且大大滋养了学生。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抗战爆发前夕,当时学生情绪非常激昂。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派军队到清华清查,竟被同学缴了械,运输车辆亦被掀翻,领队的团长也被扣留。当晚,有一个师的部队荷枪实弹进入校园,当时有20名左右的同学被捕。

第二天梅贻琦召集全校同学讲话,以极沉痛而低沉幽默的口气,告诫同学:“青年人做事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盲从是可悲的。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尤其做事要有责任心。你们领头的人不听学校的劝告,出了事情可以规避,我做校长的不能退避的。”最后梅贻琦表示:“你们还要逞强称英雄的话,我很难了。不过今后如果你们能信任学校的措施与领导,我当然负责保释所有被捕的同学,维持学术上的独立。”

西南联大(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任联大常委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在办学8年的岁月里,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工,校中既有闻一多、吴晗等进步人士,也有国民党直属区党部,有三青团直属西南联大分部,此外还有地下党组织,有中国民主同盟的组织。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这笔基金,不愿用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因此,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回到台湾后,把这笔款子用在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和新竹清华大学上。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同学徐君陶回忆,梅贻琦看榜时,不慌不忙、不喜不忧、从容不迫,与众不同。当时人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大家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

B.梅贻琦工科出身,但儒雅、谦和,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喜爱音乐、书画和诗词,通晓四书五经、史地和社会科学,洞悉人性的隐微。人称他是“寡言君子”。

C.早期的清华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就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不过梅贻琦成就有限,因为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担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D.不拘一格揽人才,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破格培养、任用华罗庚,营造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的环境。

E.梅贻琦重视学术自由中立的使命,这是他办学的重要理念。因此,在政治上他兼容并包,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工。

2)为什么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文中的梅贻琦有哪些性格特质?请简要分析。

4)梅贻琦任清华校长期间,为什么能做到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蔚然成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

“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

“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

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

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

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瞬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

我的眼睛模糊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详细描述劳作的场景并且突出描写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意在表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B.我之所以反复劝男人“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是因为他是个高中生,也因为我和他谈得很投机,更因为“我”有能力帮他。

C.小说写男人的爷爷宁愿被杀害也不说出银圆的下落,他父亲昏死也不承认“反党”,是为了说明他的“硬”受到家族影响,与下文他的转变形成对比。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对女儿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女人是一个通情达理而又乐观的人,而那个白认为“硬”的男人却被打垮了。

E.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夹以简洁的叙事,对话语言不仅极富个性,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那位硬熊呢”等。

2)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我的眼睛模糊了”,请结合全文探究“模糊”的原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

3)《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1.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法十分精妙,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sh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元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 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 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给予过我们深刻的影响:有关心和帮助,有鞭策和鼓励,让我们倍感温暖;当然也有过挫折,甚至是伤害,但同样让我们学会宽容和成熟。那些点点滴滴让我们无法忘记,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们已刻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也有过一些类似的经历和这样的记忆吧?

请以“那一抹心痕”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书写工整不涂改,内容贴近生活,要写出真情实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纅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战国策·燕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B.太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仅一人得此称谓,一般都是以年龄为长来确立。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

C.足下,对对方的尊称。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敬词。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D.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田光自杀是因为他想激励荆轲并以此表明自己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选出对下边句子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A.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下面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管理  ②治理  ③昨天  ④推测  ⑤汉语 

⑥应该  ⑦清楚  ⑧宽阔  ⑨减少  ⑩懒惰

A.①②⑤/③⑥⑦⑧/④⑨/⑩

B.③⑤/①②④⑥⑨/⑦⑧⑩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⑩

D.①②⑤⑥⑨/③⑦⑧/④⑩

 

翻译下列句子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在古代是指办事的官员,《烛之武退秦师》中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古代兄弟之间用“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伯”表示最大,“季”表示最小。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名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代在室内举行礼节活动时,如果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就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

C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D.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下面句子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客何为者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与“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D.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     

B.若亡郑而有益于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毋从俱死也

 

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使子婴相,珍宝尽有之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          

大王为此计者

若入前寿                      

若属皆且所虏

⑦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⑤/②③④/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⑦/⑤/⑥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今行无信

②图穷匕首见

③丹不忍己之私

乱易整,不武

人之力而敝之……

⑥不如善遇之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⑤⑥相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⑤⑥相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