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不为得也                 富贵,无相忘

B. 义贵于其身也               以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 人皆有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D. 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观夫巴陵胜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 ________________ 论证 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 “万事莫贵于义”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有钱与值钱

①这个世界上,谁都离不开钱,吃穿住行皆要用钱支付,再清高的人也要和钱打交道。于是,围绕着人与钱的关系,就形成了各色人等:有钱的人与值钱的人;有钱又值钱的人与有钱但不值钱的人;值钱却没钱的人与没钱也不值钱的人。

②有钱的人却不值钱,他们一无本事,二无贡献,却富得流油,这是最不合理的。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就因为有个“好爸爸”,一生下来就在钱堆里打滚,好吃好喝,应有尽有,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结果多数都成了啥都不会的纨绔子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有的是钱,却最终一事无成,一文不值。

③值钱的人却不一定有钱,这是最令人遗憾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来时,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就说“钱顶美国五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走”,言外之意,他很“值钱”。但他始终对钱没多大兴趣,自愿过着平常的生活,即便后来拿到一笔百万奖金,也很快就捐赠了出去。还有邓稼先,那可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总设计师,参与指导了中国进行的全部32次核试验,你说该值多少钱吧?可他一直生活清贫,拿着普通人的工资,两弹试验成功后,他得过两次奖金,共二十元。今天听来确实令人齿寒。

④因而,让值钱的人又很有钱,才是最公平最合理的。齐白石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画很值钱,随便涂抹几笔,就能换来成千上万的银子;乔布斯很有钱,是因为他的脑子很值钱,善于经营,大胆创新,一个“苹果”就使他财源滚滚股;股神巴菲特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点子、眼光很值钱,能和他共进晚餐,需付出三四百万美元的高价,就这还要排队。这样的人,造福社会,服务公众,自己也不少挣钱,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价值规律,多多益善。

⑤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应该是越值钱的人越有钱,因为其劳动质量高,社会贡献大,反之,若值钱的人却没钱那就是悲剧。文革时,“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些“值钱”的专家、学者、教授、科学家,或被打成“三名三高”、“反动权威”、“白专道路”,或被关进牛棚,被勒令去打扫厕所,家产被没收,工资被扣发,至今提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如今,虽然知识、技能值钱了,但不值钱却有钱的人也不少,这种人身无长技,早晚会坐吃山空,长则几十年,短则十年八年,就一定会破落衰败,“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难逃富不过三代的规律。所以说,有钱的人却不值钱是很危险的。

⑥要让值钱的人有钱,一是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技能的氛围,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羁绊,就是要让有能耐、贡献大的人先富起来,腰缠万贯,富得让人嫉妒;二是那些值钱的人自己也要拿出真本事,干出绝活,做出突出贡献,让你的老板、上司觉得你确实物有所值,就该给你高薪,也让你周围的人口服心服:人家就是有本事,值这个价!

⑦一个经济繁荣、科学昌明的社会,一定会有一大批既值钱又有钱的人成为社会中坚,显示着正能量,起着榜样的力量,昭示更多的人像他们那样,靠本事吃饭,凭能力处世,引领劳动为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社会风气。你想有钱吗?就去长本事,学知识,充实自己,强大自己,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君不见那些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那些造诣高深的教授学者,那些擅长赚钱经营的商场骄子,那些身怀绝技的高级技工,那些摘金夺银的体育健儿,不是到哪里都抢手,到哪里都吃香喝辣的?

⑧让值钱的人有钱,那是必须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请为第⑦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在父亲心中,“同坐一条板凳”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意味着什么。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加点语句。

(1)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2)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3.本文原题为《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发表时作者改为《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你认为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

4.请结合主题及文章语境,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尾。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1)下面是几则新闻的标题,请认真阅读,写出你探究的结果。(不超过15字)

①因材施教,完善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②用传统文化精髓滋养我少年精神追求(2015年5月30日  央视网)

③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2015年9月24日  中国新闻网)

④着力面向青少年搞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6年1月13日  长城网)

(2)下图是针对当前青少年成长教育中的问题展示的一幅宣传画,请写出这幅宣传画的寓意。

 

(题文)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话说 A对宋江道:“……小生累累使人去大名探听消息,梁中书昼夜忧惊,只恐俺军马临城。又闻蔡太师见说降了关胜,天子之前更不敢提:只是主张招安,大家无事,因累累寄书与梁中书,教且留卢俊义,石秀二人性命,好做手脚。”宋江见说,便要催趱军马下山去打大名府。 A道:“即令冬尽春初,早晚元宵节近。大名年例大张灯火。我欲趁此机会……可以破之。”宋江道:“此计大妙!便请军师发落。”

写出选文中A的姓名,结合此章故事情节简述其性格特征。

(2)历险时有伙伴,困境中有温情。请简述体现格列佛与葛兰达克利赤间的深情厚谊的故事。(《格列佛游记》)

 

古诗文默写

(1)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2)杜甫于《登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

(3)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大胆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边塞风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爱情是永恒的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表现了男子因相思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蒹葭》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 ”的重唱复沓,写出了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我们班的节目在学校艺术节上大放异彩。

B. 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C. 冷空气来袭,呼啸的狂风和密集的雨点一起落了下来,一夜之间气温骤降至2°C。

D. 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一时之间,举国上下对雾霾的关注空前增强。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凌驾       响当当       开卷有益       无与伦比

B. 亵渎       座右铭       起承转和       对答如流

C. 栈桥       连锁店       豁然惯通       袖手旁观

D. 嘻闹       挡剑牌       孤军奋战       歇斯底里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结/急      淆/为一谈       息事人/缺毋滥

B. 骨/珠      生/不之徒       肥头耳/心宽体

C. 奖/    /情不自       冥思想/目不

D. /剪      哮/如法制       险象生/宕起伏

 

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①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有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字数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得抄袭。

(1)请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2)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的太多太多。多一点分享,生命才能由一变万;多一点感恩,穿越丛林才能感到光亮;多一点质朴,心灵才能永远保持纯粹;多一点坚持,世界才能多一份奇迹……

请以“成长岁月,我多了一份              ”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闪亮在你不经意的生活中。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2584/24158) 首页 上一页 12579 12580 12581 12582 12583 12584 12585 12586 12587 12588 1258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