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管束(shù) 璀璨(cuǐ) 脂粉奁(lián) 正襟危坐(jīn) B. 滞留(zhì) 宽恕(shù) 文绉绉(zhōu) 万象更新(ɡēnɡ) C. 禁锢(ɡù) 酷肖(xiāo) 眼翳病(yì) 广袤无垠(yín) D. 愚钝(dùn) 博识(shí) 幻灯片(piàn) 盛气凌人(línɡ)
|
|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作文。 就像徐志摩说的:你我相遇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生中,总得和许多人相遇遭逢,然后共同交织出悲喜哀乐的故事。或许有些人就这样离开了;或许有些人还逗留在你的身边,做一个永恒的陪伴。 请你细细思索,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过这样的一个人,陪你分享光荣与挫败?你和他(她)之间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请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
最美的姿态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 、 与 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词语填到第②段的空白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滋长 满足 强壮 B. 滋长 强壮 满足 C. 满足 滋长 强壮 D. 强壮 满足 滋长 3.阅读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
|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①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都认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战略物资而起。 ②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这些重要的产盐国,财富积聚,国力大增,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华夏,真可谓“得盐者得天下”。 ⑦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耗空了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唐朝中叶后,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每斗盐一下子由10钱涨到110钱。 ⑨为此,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明清时期,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1.这篇文章以“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为标题有何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引《史记》和史学家的论述,引出了本文说明的对象——盐。 B. 第④⑤两段介绍“盐政”,说明盐进一步促进了国家与民族的整合。 C. 第⑨段介绍历代对私人售盐的严厉惩治措施,其目的是说明盐私售的巨大危害。 D.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各种史实为例,使说明更具体、更可信。 4.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而本文记叙较多。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下记叙和说明的关系。
|
|
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 ③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以后每月都资助我二十元人民币。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⑧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钟书同候。” ⑨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叼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钟书同候”了。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3.从第⑧段杨先生的回信中,可以看出她对后辈抱有什么感情?联系全文,说说“我”对杨先生怀有什么感情? 4.请将杨绛先生的一部文学作品填写到空白处。下面这段文字不宜添加到《最美人瑞这样走来》一文中。请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方式中的一个方面说明理由。 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复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_________,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 理由:___________ 5.假如杨绎被评为中国“最美女性”,请根据本文内容以及你对她的了解,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
|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 与余舟一芥(小草)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幽州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2.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
|
名著阅读。 育才中学组织九年级学生阅读《简·爱》,开展读书汇报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⑴《简·爱》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⑵阅读“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段文字,说说你能从这段精彩的表白中读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简·爱人生追求的两个基本“旋律”,一是她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请你写出另外一个“旋律”,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述。 旋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诗文名句默写。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②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奇特想象描写雪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典故描写激烈战争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岳阳楼记》中描写花草茂盛,充满生机活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来了没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B. 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最佳长篇故事奖。 C. 能否规范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D. 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