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江曾培《论只“看”不“读”》一文,回答小题。 ①一位学者问他的研究生读过《三国演义》没有,回答说,没读过,但看过。就是说,只看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没去读小说原著。 ②这种对中外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时下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③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传媒,吸引了很多人去“看”它,应该说是件好事。但是看电视不能代替人们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其他形式;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尤其不能代替阅读文学名著。把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自然有它的长处,它强化了通俗性、直观性,从娱乐和消遣这个角度来说,它比原著裹挟了更多的人。但是荧屏上的“名著”,绝非名著本身。名著的一些精髓是电视剧无法再现的。文学名著的内蕴,只有经过认真阅读、反复咀嚼,才能够领略到。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只是“二手货”,只看电视剧,凭借从中获得的直观感受,那是很难真正亲近文学名著的。 ④由此我想到正在兴起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电子化,可说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重要的出版技术革命。它将在许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传统的出版观念。vcd光盘等多媒体读物,图文并茂,加强了读物的形象性、直观性,它必将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发展它。但我不相信电脑屏幕作为媒体的“看”名著,能完全代替“读”名著原作。所谓“读与写将成为过时的技能”、“书籍将走向灭亡”的论点,恐怕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呢?重要的一点,就因为人在接受文化的浸润上,“读”不同于“看”,它较之于直观性的“看”,具有更多的思辩性。古人说:“俯而读,仰而思。”读总是和思联在一起的。孔子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表示在“读”的过程中,对书的内容要反复思索,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出版走向高科技,好多事情使人一“看”就明了,有助于人们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与教育。但是“看”不能完全代替人们在深入接受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与思索。“看”包办代替不了“读”。 ⑤咀嚼,思考,都是要花一点力气的。真正花了力气,才能真正有所得。基于此,我想,一些古典名著的传播,不仅不能以被改编成电视剧为满足,即使在出版上,也不宜过多地在通俗化上下功夫。当前,有些文言经典作品先被白话翻译;翻译不足,则进行改写;改写不足,则进行图解,由“读”改成“看”。应该说,用心是好的,是为了使古典名著更多地流行;但在这方面过量倾注热情的结果,使经典名著变成了失去了原味的通俗读本。读者虽然可以快速直接地进入某些故事,但是却领略不到原书的一些深邃内蕴与语言魅力。那些弱化了读者咀嚼能力的通俗化、图解化的工作,可能最终堵塞了读者通向经典文化的道路,这个问题不能不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大声疾呼要“咀嚼文义,”为学者不可只看“不”“读”。 1.纵观全文,本文是按 → → 的思路来写的。 2.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文中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4.为什么不能只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而不看文学原著?请说出至少三点理由。
5.请说说第4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作用。
|
|
阅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选段与《诫子书》一文,回答小题。 甲.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1)则不能励精,险躁(2)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3),意(4)与日去,遂成枯落(5),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1)淫慢:沉迷、滞迟。(2)险躁:草率、急燥。(3)年与时驰:年华随着时间流逝而虚度。(4)意:意志。(5)枯落: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1.解释下列词或短语: 兴: 咎: 善道: 穷庐: 2.下列句中“以”的解释与“以告先帝之灵”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静以修身 3.翻译选段中的两个句子 ①、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甲段中“讨贼兴复之效”具体指什么?作者劝诫后主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这与他前面所提的哪一条建议相照应
5.乙段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文中告诫儿子什么(引用原文)?甲段中的先帝也曾在他的遗诏中给儿子怎样的告诫?(请默写出来)
|
|
综合性学习: 为了让同学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某班举行了“走近诸子百家”的主题文化活动,请你参加并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等。 【材料二】 “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选自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材料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子》)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⑴、诸子百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意蕴丰富的典故和成语,根据你课内外掌握的知识,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在答题卡上填写字母) a梦中化蝶 d孔子 g望洋兴叹 b后生可畏 e孟子 h见贤思齐 c择邻教子 f庄子 i舍生取义 ⑵、①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下列文章中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是( ) A. 《岳阳楼记》 B.《满井游记》 C.《桃花源记》 D. 《小石潭记》 ⑶、近年来,习主席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讲话时,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在网上引起热烈反响。请你引用【材料三】里提供的一句名言也写一段话,不少于60个字。(注:不是对【材料二】的仿写)
|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一年四季都有让人心动的风景。我喜爱春天里那暖暖的轻风,“ ”,它不仅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而且送来了大自然的各种芬芳(朱自清《春》);我喜爱夏天里那热情奔放的石榴花,因为它好比是“ ”,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郭沫若《石榴》);我喜爱秋风吹拂下的大海,你看,“ , ”。多么壮观,令人心潮澎湃(曹操《观沧海》)!我喜爱冬日里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你瞧,“ , 。”又是多么清丽曼妙的世界啊(岑参《白雪歌送武官归京》)!
|
|
古诗文积累: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 。②、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 ,不辞辛苦出山林。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 。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 。 ⑦、 , 。可怜白发生。 ⑧、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
|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要求作答: 在熟悉的路上,往往会忽略了细微之处不可多得的美丽;而走在陌生的路上,却又会因为迷恋途中的景致而耽误了行程。身边的人每天都在为自己默默付出,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而刚认识的人只要对自己好那么一点点,我们就会 (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高兴、不安)。!糖放得太多了就会感觉到苦,爱得太深了就会感觉到平淡。 ①、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词语: 。为加横线字注音:迷恋 ②、给画波浪线的词语“视而不见”写一个同义词: 有人用“视而不见”出了一个字谜,谜底应是:
|
|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1)请以“那天,雨一直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病中的老王送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这是善良之美;阿长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快乐了鲁迅的童年,这是慈爱之美;信客忍受风霜苦旅的艰辛,传递着城市和乡村的期盼,这是诚信之美。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灵感受,生命的美丽就会绽放在你身边。 请以“ 之美”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写作前先把文题补充完整。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
|
|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⑴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⑵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⑶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⑷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⑸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⑹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⑺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⑻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⑼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⑽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⑾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⑿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⒀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1.选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在选文第⑴段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卷上,并分析它的作用。
3.⑵、⑶段是选文的插叙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请赏析选文第⑾段 “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一句中加横线词语“凝固”的表达效果。
5.分析选文结尾划线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的作用。
|
|
①【A】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④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 ),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⑤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⑥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⑦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B】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⑧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第(4)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3.【A】句和【B】句都是景物描写,请任选一句分析其作用。
4.第④段加点的“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为什么?
5.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英雄的行为”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
|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爱莲说》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