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野的诱惑 ①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也离不开农民。然而当初的我,是那么不愿意当农民,是那么渴望逃离土地。 ②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时还是缺衣少食的年代。 ③每天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需要去地里拾烧火做饭的柴火,或是去割猪草。小小身躯背着一大筐柴火或猪草回家后,才被允许写当天的作业。遇到农忙时,需要凌晨四五点钟起来,和大人一起去地里干活。记得麦收时节,用镰刀割麦子,尖锐的麦芒划得胳膊一道道的,红肿一片。我的手一到夏天就脱皮,再让麦芒一扎,钻心地疼。秋收时节,农村孩子会放一个多月的秋假。那也就意味着我们有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劳动。先收割谷子、黍子、高粱、玉米、花生,然后用小拉车把农家粪肥从家里拉到地里,然后就是翻地,播种,浇水。 ④每当秋假结束,一个个孩子又黑又瘦地回到学校,可心是快乐的:终于结束劳改式的苦役了!一到学校,我就发狠地读书。我心底有个声音,绝对不能一辈子过这么苦的生活。 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终于如愿跳出了农门,参加了工作。我所在的中学是一个少数民族乡村中学,老师们可以申请一小块菜地。可我不加思索地放弃了:我不是农民了,我种地种够了! ⑥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已近半百之年,可我却越来越怀念小时候在田野里劳作的时光…… ⑦那天,站在高楼上办公室的窗前,眺望秋天的田野,在大片大片的高大的玉米青纱帐间,也有小块的低矮的绿地,而且有人在劳作。干什么呢,我狐疑地想着。忽然,我心头掠过一阵狂喜,是收花生了,是农民收春花生了!好几天,这个念头在我的心头荡漾,它诱惑着我,让我莫名地兴奋,让我坐立不安。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我试探着和一个年龄相近的同事一说,没想到一拍即合,于是兴高采烈相约去拾花生。 ⑧早饭后,电动车骑得飞快,奔到农民收获过的地里,迅速地进入状态。一方面用眼搜寻农民遗落在地表的花生,一方面又用小锄刨土里的。一下,两下……刨出来的新鲜花生,掸掸土,用手剥开外壳,就会露出粉红饱满的仁,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一嚼,一股清香伴着清脆的咀嚼声充溢在口腔。那感觉太美妙了。 ⑨阴历的七月,太阳还是很毒的,每天上下班都打把遮阳伞的我们,为了拾花生,却把紫外线置之度外了。在越来越强烈的光线中,我们斗志昂扬地挥舞着小锄头,捡拾着一颗颗花生。每拾起一颗,就像遇到了一个久违的朋友那样兴奋…… ⑩就这样,在这个秋天的周末,我们去拾了春花生,后来又去拾秋花生、红薯、麻山药。刚开始是两个人,后来发展到三个人,再后来是一群人。 ⑪这个秋天好高兴啊,一到周末我们就欢快地奔向田野;这个秋天好充实啊,我们不断地从田野里带回我们的战利品;这个秋天好健壮啊,我们吃得安心睡得香甜。生活真美好,生活真有滋味! ⑫有时,静下心来,我会想,我们这是怎么了?这不是老百姓说的财迷吗?这不有损于我们人民教师的形象吗?我们真的在乎每回收获的这些花生红薯吗?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不是回归农民的生活了吗? ⑬可是,一到周末,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田野。我们分明感觉到田野在呼唤我们,在无声地诱惑着我们。如果不去的话,我们会坐卧不宁,我们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而一旦我们的脚踏在田野上,我们就心平气和了,我们就通体舒泰了,我们日渐衰老的身躯仿佛获得了速充的能量,精神百倍了! ⑭如此几个反复之后,我们安然地接受了这个回归的自己,就让我们在这貌似“不劳而获”的生活中去体验童年的快乐吧,就让我们在身体的不断俯仰中去体会人生的真谛吧!在这钢筋混凝土的森林越来越多,田园越来越少的时代,我们能有这样快乐的田野,是何其有幸! 1.选文中的“我”对土地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根据选文内容,为第⑥段补写一段描写童年劳动的快乐的文字。(情境补写) 3.选文第⑦段“这个念头在我的心头荡漾”中的“这个念头”指什么? 4.选文第⑪段加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5.阅读选文,就内容或写法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作答。(质疑、提问题)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山魂 徐建英 ①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 ②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雪。杨茂林听完后,当时嘟囔着骂了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三月的天,还下雪!” ③三月的天还下雪,对他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大事。 ④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能见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 ⑤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那个叫李保国的农大教授来了,他说,种核桃吧,薄皮的大核桃!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 ⑥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在李教授的游说下,更多的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但有的村民动了心,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那片麻岩山被爆成了一条条的沟梯,别处集来了土。有墒,山能蓄水了,可种下的核桃,还是枯死。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 ⑦李教授又来了。他说,种植的方法不对,传统踩踏栽培后再浇水的方式,得改。改!他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为便于分辨、记录,每棵苗,他都吊上了一张特别的扑克牌。光阴流逝,42棵核桃苗变成了无数的核桃树,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我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我。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⑧天更阴沉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盖在托梦沟上,盖在杨茂林的心口上。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怎么能不痛呢?日子才好几年,现下核桃正壮年,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托梦沟又剩噩梦了。对策不是没想过,旧衣服旧被单搬去了果园,可几万亩的果园呢!杯水车薪。作为负责人,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刚,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嘟”的一响,蓦然醒了。杨茂林鼻子一酸,挂了电话。揉揉凌乱的头发,杨茂林努力让自己镇静,让自己清醒。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梦中人说话时习惯性的双掌挥动,激动时的眉骨耸动,还有那熟悉的声音,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之后猛拍后脑勺,拨通了林场的电话,匆匆吩咐后走向外面的柴屋。果园浓浓的烟雾在白雪中升起,十几里弯弯曲曲的托梦沟像立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电话里一个熟悉的女音急急响起:“小杨,刚看到李老师的手机上有你来电,只一声。我查了天气预报,你那边的气温越来越低,得加紧给核桃园加温!”“谢谢郭老师,果园都熏上烟了,温度慢慢在升。” ⑨电话那边的声音溢着惊喜:“太好了,太及时了!小杨,你也成农林专家了!”握着手机,杨茂林哽咽了:“师母,就在刚刚,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电话那端的人,沉默了。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9年第10期) 1.杨茂林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中“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这句话的理解。 4.选文中李保国教授扶贫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作答。(谈看法、启示) 5.细读选文第⑨段,为杨茂林写一段感激李保国教授的话。(语言运用)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季羡林 ①一个人的一生难免稀奇古怪的。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绝不会大。我今天的路怎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当年让我自己选择道路的话,我究竟要选哪一条呢?概难言矣! ②离开故乡时,我的心镜中留下的是一幅一个贫困至极的、一时走了运、立刻又垮下来的农村家庭的残影。 ③到了济南以后,我眼前换了一个世界。不用说别的,单说见到济南的山,就让我又惊又喜。我原来以为山只不过是一个个巨大无比的石头柱子。 ④叔父当然非常关心我的教育。我上过大概一年的私塾,就进了新式的小学校,济南一师附小。一切都比较顺利。五四运动波及了山东。一师校长是新派人物,首先采用了白话文教科书。国文教科书中有一篇寓言,名叫《阿拉伯的骆驼》,故事讲的是得寸进尺,是国际上流行的。无巧不成书,这一篇课文偏偏让叔父看到了,他勃然变色,大声喊道:“骆驼怎么能说话呀!这简直是胡闹!赶快转学!”于是我就转到了新育小学。当时转学好像是非常容易,只举行一次口试,教员写了一个“骡”字,我认识,我的比我大一岁的亲戚不认识。我直接插入高一,而他则派进初三。一字之差,我硬是沾了一年的光。这就叫做人生!最初课本还是文言,后来则也随时代潮流改了白话,不但骆驼能说话,连乌龟蛤蟆都说起话来,叔父却置之不管了。 ⑤叔父是一个非常有天才的人。他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在颠沛流离中,完全靠自学,获得了知识和本领。他能作诗,能填词,能写字,能刻图章。中国古书也读了不少。按照他的出身,他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对宋明理学发生兴趣;然而他竟然发生了兴趣,而且还极为浓烈,非同一般。这件事我至今大惑不解。我每看到他正襟危坐,威仪俨然,在读《皇清经解》一类十分枯燥的书时,我都觉得滑稽可笑。 ⑥这当然影响了对我的教育。我这一根季家的独苗他大概想要我诗书传家。《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他都认为是“闲书”,绝对禁止看。我爱看的偏是这些书,中国旧小说我也都偷着看了个遍。放学后不回家,躲在砖瓦堆里看,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看。这样大概过了有几年的时间。 ⑦叔父的教育则是另外一回事。在正谊时,他出钱让我在下课后跟一个国文老师念古文,连《左传》等都念。回家后,吃过晚饭,立刻又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深夜。这样天天连轴转,也有几年的时间。 ⑧大概是1926年,我在正谊中学毕了业,考入设在北园白鹤庄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文科去念书。这里的教员可谓极一时之选。先生教《书经》《易经》《诗经》,上课从不带课本,五经四书连注都能背诵如流。这些教员全是佼佼者。再加上学校环境有如仙境,荷塘四布,垂柳蔽天,是念书再好不过的地方。 ⑨我有意识地认真用功,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是一个很容易受环境支配的人。在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不能算坏,总在班上前几名,但从来没有考过甲等第一。我毫不在意,照样钓鱼、摸虾。到了高中,国文作文无意中受到了王玉先生的表扬,英文是全班第一。其他课程考个高分并不难,只需稍稍一背,就能应付裕如。结果我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平均分数超过九十五分,是全校唯一的一个学生。当时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长前清状元王寿彭,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我。这样被别人一指,我的虚荣心就被抬起来了。从此认真注意考试名次,再不掉以轻心。结果两年之内,四次期考,我考了四个甲等第一,威名大振。 (选自《二月兰》,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叔父的人物形象。 2.选文主要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记叙顺序) 3.选文多次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进行简要分析。(表现手法) 4.为什么“我”在高中开始有意识地认真学习? 5.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语言品析)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忆是清明 张恩杰 ①去年9月7日,相声大师常宝华驾鹤西去,享年88岁。今年4月2日下午,在北京市丰台区望园西里常宝华生前寓所,北京青年报记者见到了他的大女儿常晓兰与小女儿常静。她们讲述了父亲去世后家中的一些变化。 ②常静介绍,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她收到了父亲的学生田军发来的追忆文章,读完后哭了。田军在文中写道,“常老师创作刻苦,写本子非常忘我和投入,字斟句酌,反复修改,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个本子经常是修改几遍十几遍,边演边改,在一场场演出中不断完善。像《昨天》《说海》《帽子工厂》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这样一遍遍改出来的。”田军说,自己写的第一个反映海军航空兵生活的相声作品《养场兵》,就是常老师逐字逐句给改出来的,而且常老师坚持不署名。这件事反映出常老师的胸怀和提携年轻人的真诚。 ③“爸爸生前是个很开朗乐观的人,他在舞台上为观众奉献了大半辈子笑声。他希望他去世后,相声迷们来他墓前祭拜他时,神情不用那么严肃悲伤,能从镌刻在墓碑上略带调侃的那几句话里感受到平和快乐。”常静说道。在常静看来,墓志铭恰恰也是父亲相声表演生涯的内心写照。 ④作为长女,常晓兰在父亲走后,常常召集家庭聚会,整理父亲的遗物。在常老不足十平方米的书房里,两个书柜占去大半位置,堆满了各种奖杯及书籍,“抚摸着这些奖杯,我为在军旅相声艺术事业上取得如此成功的父亲感到骄傲和欣慰。” ⑤常晓兰还发现,父亲生前一直在写日记,365天从未间断,他靠这常年积累获得相声创作素材。几乎每个笔记簿,都被他写得密密麻麻,叠加在一起,装满了一个大纸箱子。另外,她还注意到,父亲生前热爱公益慈善事业,哪个地方受灾了,都有他捐的善款、棉被、衣服等等,各种募捐证书证明了这一切。 ⑥“父亲这一生也诲人不倦,他培养了牛群、英达、侯耀华、赵福玉等学生。”常晓兰说道,父亲为人低调,面对荣誉、地位和福利待遇,从来不挑剔、不计较。他是正师级的干部,副军级的福利待遇。按照他的级别,可以享受150平方米的寓所,但他一直住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干休所公寓楼里。 ⑦不过,常宝华对于子女的要求很严格。在开国上将、海军政委苏振华曾问他家庭生活中有无任何困难,说出来组织帮忙解决。对此,他婉言谢绝,并未就子女的教育、就业问题给领导添麻烦。“事实上,那些年我们家也过得不容易。”常晓兰说。 ⑧在常晓兰看来,母亲是父亲相声事业上最强大的后盾。直到晚年,父亲退休在家,除了社会上的一些演出,大多时间在家陪着母亲。《鲁豫有约》栏目曾就他们结婚63周年做过专题访谈。常宝华在节目中说,自己活了70多岁,双手从未和过面,都是爱人帮他操持家务。常晓兰则称,父亲唯一擅长的是做土豆沙拉。 ⑨常宝华走后,子女们将父亲生前舞台上表演时穿过的长袍马褂、用过的折扇、快板及魔术道具分别送给了他的徒弟。另外,她还和弟妹们商量着要将父亲的手稿日记等遗物捐赠给国内一家即将成立的相声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⑩“父亲过世后,曾经充满着欢声笑语的老屋也沉寂了下来,再也看不到祖孙三代在大年三十围聚在一起吃团年饭的热闹场景了。”常晓兰伤感地说。她还清楚地记得,击鼓传花游戏几乎成了他们家族成员围坐在一起过大年的例牌菜,传到谁手里,谁就得起身表演节目;每个小家庭要做一道菜,参与评分,常宝华亲自品尝后,会对色香味俱全的菜品进行奖励。 ⑪常晓兰还记得,父亲常宝华为了苦心培养常家第三代学相声,将长孙常远和外孙杨凯叫到一起,手把手地教。当他看到常远和杨凯没有入戏的神情时,就站在一边一声不吭地逗狗,将二人吓得战战兢兢。在一次节目访谈中,常远说这是爷爷对他们的一种鞭策,希望他们有所长进。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选文中常宝华的“要求严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选文第②段引用常宝华学生的话,有哪些作用? 3.选文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称选用) 4.有人说选文第⑧段写常宝华退休后不操持家务有损他的形象,应该删去这一段,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选材特点)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酸水坛 黄爱华 ①母亲在我这住时买了几个坛子来,自制了几坛酸水,过一阵,泡上红辣椒、姜丝、萝卜,热热闹闹地堆在屋子一角,突然觉得,我原本冷清的小房子一下有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②酸水坛在书面用语上称为“泡菜坛”,也是被众人周知并且喜爱的字眼,散发着诱惑。但我执意要叫它酸水坛,这样有一种亲切的味道,大抵,食物是一种能吃下去的乡愁,在唇齿流连,念念不忘,是因为,这里面有母亲揉合的气息。 ③小时候看母亲制腌菜,盘啊碟啊碗啊一大堆,我在旁捣鼓几下就没兴趣了,跑得远远的。我对做腌菜不感兴致,但对吃腌菜,却是头号兴趣。乡野里长大的孩子,也没多少零食吃,小时候,母亲的酸水坛就是我快乐的零食园。放学回家饿得急慌慌,书包一甩,伸手就揭开了坛盖,掏出来的腌菜散发出无比诱人的香味。 ④那个时候,我们家是一大家人吃饭,所以,母亲的酸水坛,花样就越来越多。豆豇、黄豆、姜、蒜,只要是土地的产物,均可以下坛。在乡村,小果小菜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种什么得什么,是以,每家每户都有着不大不小的几口酸水坛,泡进去的是日子,捧出来的是生活。 ⑤在幼时的我看来,母亲的酸水坛就像一个魔术坛,隔三岔五地就变出些东西来,有时明明已经捞完了最后一块,可是第二天,酸水坛又泡满了菜,一年四季,都是满满当当。守候着我们向往的幸福,美好的憧憬。 ⑥在酸水坛里,酸萝卜的酸是首屈一指。还有泡柿子,青梗梗的柿子一扔进坛子,涩味尽失,变得又脆又甜。 ⑦豆豉却是不同的,豆豉做好了香味余绕,做得不好沦为脚臭味,也是最朴实的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一正一反,一好一坏。可能母亲的手艺很好,我至今都未吃到过有脚臭味的豆豉。只是偶尔从别家炒出的豆豉味,能闻出几分臭味,自此,也对豆豉多了几分忌惮,一般人家的豆豉我不会吃,除非是母亲做的。 ⑧所以,在所有腌菜里,我独爱豆豉,其实也说不上喜欢,只觉得是一种依靠,一种温暖。记得当年南下,我唯一的背包里就装了半袋豆豉,工作期间,几经辗转,遍尝艰辛、苦难,唯有在深夜,摸几颗豆豉放在嘴里,细细咂摸,心头的酸楚才略有几分宽慰,犹似母亲遥远的瞩望。 ⑨几年后,父亲撒手人寰,母亲哀伤不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母亲不再打理酸水坛,每天只是默默地坐着,坛口上长满斑斑白霉,一如母亲头上斑驳的白发,让人心痛。 ⑩我们建议让母亲出去走走,家在江苏的二姐来接母亲,上车时,母亲一一叮嘱我们,家里的猪、羊、鸡要怎么喂,田间的庄稼要怎么种,怎么收。最后,母亲犹豫着说,那几口酸水坛,你们给添点蒲水吧。 ⑪母亲每天给我们打电话,问着家里的情况,我们让她放心,家里一切安好。一段时间后,母亲执意回了家,看我们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叹了口气,这个家,没我真不行。 ⑫又一年辣椒红后,母亲把它们摘下来,在盆里细细剁碎,放到坛子里。母亲说,剁辣椒你们几姐妹一人一瓶,带回去做做小菜。我望着日益苍老的母亲,想起那日看过的鸡汤文,有娘在,人生尚有来处,娘去了,人生无归途。我的脑海里,一遍遍放射着所有记忆,舌尖上涌起一种莫名的味道,似是母亲的气息,濡湿了我的眼。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12月,有删改) 1.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描写的作用) 3.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表达方式辨析) 链接材料: 豆豉是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它以黑豆或黄豆作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使用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淡豆豉、干豆豉和水豆豉。 4.选文中父亲去世后母亲很长时间不再打理酸水坛,后来为什么又开始打理? 5.作者通过描写母亲的酸水坛表达了什么情感?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赵大爷 梁晓声 ①“赵大爷不在了……” ②妻下班一进家门,戚戚地说。 ③我不禁一怔:“调走了?还是不干了?” ④“去世了……” ⑤我愕然。许久说不出话,一阵悲伤袭上心头。 ⑥以后的几天里,我心情总是好不起来…… ⑦赵大爷是我们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勤杂工,也是长期临时工。一个一辈子没结过婚的单身汉,一个一辈子没有过家的人,只在农村有一个弟弟…… ⑧1988年年底,我刚调到童影,接到女作家严亭亭的信,信中嘱我一定替她问赵大爷好。她在童影修改过剧本,赵大爷给她留下了非常善良的印象。 ⑨童影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称他赵大爷,我自然也一向称他赵大爷。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有次我和他打招呼,他挺郑重地对我说:“可不兴这么叫了,你老父亲比我大二十来岁,在老人家面前我算晚辈呢!”我说:“那我该怎么称你啊?”他说:“就叫我老赵吧!”我说:“那你以后也不许叫我梁老师了。”他说:“那我又该怎么称你啊?”我说:“叫我小梁吧。” ⑩过后他仍称我“梁老师”,而我仍称他“赵大爷”…… ⑪儿子有次写作文,题目是《我最尊敬的一个人》。 ⑫儿子问我:“爸,谁值得我尊敬呢?” ⑬我说:“怎么能没有值得你尊敬的人呢?你好好想!”儿子想了半天,终于说:“赵大爷!”我问为什么?儿子说,赵大爷对工作最认真负责了,一年四季,每天早早起来,把咱们周围的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年开春,赵大爷总给院里院外的月季花修枝,浇水。每年元旦,春节,人们晚上只管放鞭炮开心,而第二天一清早,赵大爷一个人默默地扫尽遍地纸屑。赵大爷总在为我们干活儿…… ⑭儿子那篇作文得了优。记得我曾想将儿子的作文给赵大爷看,为的是使他获得一份小小的愉悦,使他知道,一位像他那样默默地为大家尽职尽责服务的人,人们心里是会感激他的。起码,一个孩子在父亲的启发下,明白了他便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可是后来我没有这么做。不是想法改变了,而是忘了。现在我好悔,赵大爷是该得到那样一份小小的愉悦的,在他生前。 ⑮赵大爷无疑是穷人中的一个。五年多以来,我从未见他穿过一件哪怕稍微新一点儿的衣服。我给过他一些衣服,棉的、单的、毛的,却不曾见他穿。想必是自己舍不得穿,捎回农村去了吧。他不但负责清除宿舍楼七个门洞的垃圾,还要负责清除厂里的垃圾。他干的活儿不少,并且是要天天干的。哪一天不干,宿舍区和厂区的环境都会大不一样。据我所知,他每月只拿一百五十元。在今天,每月只拿一百五十元,干他天天必干的那种脏活儿,而且干得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人,恐怕是太难找了! ⑯干完他应该干的活儿,他还经常帮人修自行车。他极愿帮助别人。据我所知,他大概是个完全没有文化的人。然而在我看来,他又是一个极其文明的人,一个极其文明的穷人。我从未见他跟谁吵过架,甚至从未见他和谁大声嚷嚷过。一些所谓有知识有文化的文明人,包括我这样的,心理稍不平衡,骂人的话冲口而出,我却从未听到赵大爷口中吐过一个脏字。我完全相信,在别人高消费的比照下,穷是足以使人心灵晦暗的。然而在我看来,赵大爷的心灵是极其明澈的,似乎从没滋生过什么嫉仇或妒憎。他从垃圾里捡出瓶子、罐头盒、纸箱、破鞋之类,积聚多了就卖,所得是他唯一的额外收入…… ⑰这使我养成了习惯,旧报废书,替他积聚。就在他去世前一天,我心里还想,又够卖点儿钱了,该拎给赵大爷了…… ⑱每逢年节,我都想着他,送包月饼,一盘饺子,一条鱼,一些水果什么的…… ⑲赵大爷,我心里是很尊敬你的啊! ⑳你就那么默默地去了,使我觉得欠下了你许多似的…… 好人赵大爷,穷人赵大爷,文明而善良的穷人赵大爷,干脏活儿而内心干净的赵大爷,穿破旧的衣服而受我及一家人敬爱的赵大爷,我们一家和在传达室每日与你相处的老阿姨,将长久长久地缅怀你……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赵大爷的形象。(主要人物的形象)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不禁一怔:“调走了?还是不干了?”(加着重号的词语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人物心理、情感把握) (2)然而在我看来,他又是一个极其文明的人,一个极其文明的穷人。(对加着重号的词语进行赏析。) 3.选文中写严亭亭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次要人物的作用) 我刚调到童影,接到女作家严亭亭的信,信中嘱我一定替她问赵大爷好。她在童影修改过剧本,赵大爷给她留下了非常善良的印象。 4.选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选文写赵大爷时大多使用第三人称,但在最后三段却改为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儿知悉: 父自正月十一日动身赴广东,沿途经五十余日,今始安抵羊城①。风涛险恶,不可言喻,既然惟静心平气,或默背五经②,或返躬思过,故虽颠簸不堪,而精神尚好,因思世途险,不亚风涛,入世者苟非先胸有成竹,立定脚根,必不免为所席卷以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择友之道应尔也。若于世事,则应息息谨慎,步步为营,若才不逮③而思徼幸④,或力不及而谋痨⑤等,又或胸无主宰,盲人瞎马,则祸患之来,不旋踵⑥矣。此为父五十年阅历有得之谈,用以切嘱吾儿者也。汝母汝弟,身体闻均安好。汝二弟且极用功好学,父闻之,心为一快。客居在外,饥饱寒暖,须时加调护;友朋应酬,虽不可少,而亦要有限制;批阅公牍,更宜仔细,切不可假手他人。对于长官,尤应恭顺小心,即同僚之间,亦应虚心和气。为父做官三十年,未尝以疾言遽色加人,儿随父久,当亦目睹之也。闲是闲非,不特少管,更应少听,一有差池,不但殃及汝身,即为父亦有不测也。慎之慎之! (节选自《林则徐家书》) 注:①羊城:广州的别称。②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③逮:及。④徼幸(jiǎo xìng):意外成功。⑤痨(láo):本指肺疾,这里指过度劳累去谋事。⑥不旋踵(zhǒng):来不及转身,比喻时间极短。踵,脚后跟。旋踵,转足之间,形容迅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惟静心平气 惟:__________ (2)故虽颠簸不堪 故:__________ (3)此择友之道应尔也 道:__________ (4)则祸患之来,不旋踵矣 患: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则应息息谨慎”的“则”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B.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C.则有心旷神怡(《岳阳楼记》)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二弟且极用功好学,父闻之,心为一快。 (2)为父做官三十年,未尝以疾言遽色加人。 4.“此为父五十年阅历有得之谈”一句中的“此”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选文中加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①。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②。虽极忙,亦须了③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④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⑤于卸责者也。吾争⑥在京,日日事务纷冗⑦,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可及此间之纷冗乎?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若看注疏⑧,每经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事,又勿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兄日夜悬望⑨,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⑩愿诸弟刻刻留心。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纯熟:指十分精通。②论:述说。③了:完毕,了结。④肄(yì)业:进修学业。⑤巧:善于。⑥争:这里指现在。⑦纷冗:盛多繁杂。⑧疏:梳理,整理。⑨悬望:牵挂盼望。⑩伏:敬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学问之道无穷 穷:__________ (2)兄往年极无恒 极:__________ (3)则虽四弟中等之资 虽:__________ (4)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 独: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或 在 家 或 在 外 无 不 可 者 谓 在 家 不 好 用 功 此 巧 于 卸 责 者 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2)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4.作者在这封写给弟弟们的家书中,提出了哪些读书建议?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①生而精伟,读书尚②义气。至正壬辰③,四方蠹④起,兵⑤蔓于鄱⑥。公倡义旅⑦保闾閈⑧,民赖以安焉。或劝其乘时树功业,则俯首不答。洪武之初,乡里有剧寇⑨马某,匿山谷,剽劫⑩为民害,官捕之,久不获。下令购重赏⑪,有能致者给之。公因缉⑫其踪,纠⑬有胆勇者数辈,往觇⑭其巢。寇觉,鼓其党舞戟出拒⑮,公婴⑯其锋,三战却之,遂逐北。寇蹶⑰,生缚之,械送有司,上功幕府,以前赏给,却而不受。议奏爵其劳,公辞谢曰:“特⑱为民除其蠹耳,岂希利禄耶?”竟拂衣而归。同郡刘某往拜之曰:“兹⑲不共戴天之仇,微公之计,不能殄⑳也。”献白金为寿。公笑曰:“官赏且不受,宁受私谢乎?为士者固当除残去暴,况在交游之仇,不与同国㉑乎?”饮酒三日而别。时议多之。 (节选自《关西义隐传》) 注:①公:指关西义隐杨焕文。②尚:推崇,尊重。③至正壬辰:元惠宗至正十二年。④蠹(dù):本指蛀虫,比喻为害国家人民的人或事。此处指叛乱的队伍。⑤兵:指战争。⑥鄱(pó):今鄱阳。⑦义旅:正义的军队。⑧闾閈(lǘ hàn):指街坊里巷。⑨剧寇:大盗,强大的贼寇。⑩剽劫:抢劫。⑪购重赏:重金悬赏,奖赏。⑫缉:捉拿,这里指搜寻。⑬纠:聚合,集结。⑭觇(chān):窥视,观察。⑮拒:抵御。⑯婴:通“撄”,碰,触。⑰蹶:挫败,颠覆。⑱特:仅、只、不过。⑲兹:此,这。⑳殄(tiǎn):断绝,灭绝。㉑同国:这里指同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鼓其党舞戟出拒 鼓:__________ (2)却而不受 受:__________ (3)竟拂衣而归 竟:__________ (4)微公之计 微: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献白金为寿”的“为”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 B.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C.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劝其乘时树功业,则俯首不答。 (2)官赏且不受,宁受私谢乎? 4.选文表现了杨焕文怎样的品质?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文深,字德本,南阳宛人也。父遐,以医术仕①魏,为尚药典御。文深少学楷隶。年十一,献书于魏帝。后立义②归朝,除③大丞相府法曹参军④。雅⑤有钟、王之则⑥,笔势⑦可观⑧。当时碑榜⑨,唯文深、冀俊⑩而已。大统十二年,追论⑪立义功,封白石县男。文帝以隶书纰缪⑫,命文深与黎季明、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定六体⑬,成一万余言,行于世。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⑭等翕然⑮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遂被遐弃。文深惭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及,亦改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至于碑榜,余人犹莫之逮⑯。王褒亦每推先⑰之。宫殿楼阁,皆其迹也。迁县伯下大夫。明帝令至江陵书影⑱覆⑲寺碑,汉南人士,亦以为工⑳。梁主萧察观而美之,赏遗甚厚。天和元年,露寝㉑等初成,文深以题榜之功,除赵兴郡守。文深虽居外任,每须题榜,辄复追之。后以疾卒。 (节选自《北史·列传·卷七十》) 注:①仕:做官。②立义:奉行大义。③除:任命,授职。④大丞相府法曹参军:官名。⑤雅:指赵文深的书法合乎规范。⑥钟、王之则:指有钟繇、王羲之的风格。⑦笔势:指写字运笔的风格。⑧可观:指达到较高的水平。⑨碑榜:指在碑碣或牌匾上写字或文章。⑩冀俊:著名书法家。⑪论:评定。⑫纰缪(pī miù):错误。⑬六体:六种字体。⑭贵游:指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亦泛指显贵者。⑮翕(xī)然:一致的样子。⑯逮:及,达到。⑰先:指赵文深。⑱影:临摹。⑲覆:重复,这里指复制。⑳工:工巧,精巧。㉑露寝:即路寝,意指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文深惭恨 恨:__________ (2)形于言色 色:__________ (3)梁主萧察观而美之 美:__________ (4)辄复追之 辄: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行于世”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C.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一,献书于魏帝。 (2)文深以题榜之功,除赵兴郡守。 4.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