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已知:1.0 mol·L-1的Fe(NO3)3溶液的pH=1 请回答: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________; (4)分析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猜想1:SO2与Fe3+、酸性条件下NO3-都反应; 猜想2:SO2与Fe3+反应; 猜想3: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3-反应; ①按猜想2,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证明该猜想正确应进一步确认生成了________; ②按猜想3,只需将装置B中的Fe(NO3)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应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0.1 mol·L-1稀硝酸 b.1.5 mol·L-1Fe(NO3)2溶液 c.6.0 mol·L-1 NaNO3和0.2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
|
X、Y、Z、L、M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Z、L是组成蛋白质的基础元素,M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回答下列问题: ⑴ L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 ⑵ Z、X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2∶4构成分子则其结构式为____________。 ⑶ 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L同一主族,Se原子比L原子多两个电子层,则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该族2 ~ 5周期元素单质分别与H2反应生成l mol气态氢化物的反应热如下: a.+99.7 mol·L-1 b.+29.7 mol·L-1 c.-20.6 mol·L-1 d.-241.8 kJ·mol-1 其中表示生成1 mol硒化氢反应热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
|
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 Z、M同主族;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 B.由于W、Z、M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所以其沸点依次降低 C.元素Y、Z、W的单质晶体属于同种类型的晶体 D.元素W和M的某些单质可作为水处理中的消毒剂
|
|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则③中的Q3值为 Zn(s)+O2(g)= ZnO (s) △H= - Q1 kJ• mol-1 ① Hg(l) +O2(g)= HgO (s) △H= -Q2 kJ• mol-1 ② Zn(s) +HgO (s) = Hg(l)+ ZnO (s) △H= -Q3 kJ• mol-1 ③ A.Q2 -Q1 B.Q1 +Q2 C.Q1- Q2 D.-Q1- Q2
|
|
X、Y、M、Z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X、Y、Z的电子层数之和为5,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X和Z两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M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YZ3极易溶解于水 B.Z与M可以形成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C.12 g14X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为8 mol D.由上述四种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受热易分解
|
|
某同学在研究前18号元素时发现,可以将它们排成如图所示的“蜗牛”形状,图3中每个“·”代表一种元素,其中O点代表氢元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离O点越远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 B.虚线相连的元素处于同一族 C.B元素是图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D.A、B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
|
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含7个中子的碳原子符号:12C B.NaCl的电子式: C.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CSO的电子式:
|
|
柳州的龙江河铬污染事故再一次令人触目惊心,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下列关于铬的一种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A.与互为同素异形体 B.含有24个中子 C.与互为同位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D.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个
|
|
下列变化能够实现的是 ①弱酸与盐溶液反应生成强酸 ②两种氧化物发生反应有气体生成 ③两种酸的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④复分解反应中既没有生成水,也没有生成沉淀和气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
在室温时,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分别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的种类最多的是 A.Cl2、Al(NO3)3、SO2、SiO2 B.CO、Al、NaHCO3、N2O5 C.SiO2、NH4HCO3、SO3、CO2 D.CaO、CO2、Cl2、NH4Al(SO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