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骞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 A.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 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 C. 列强支持清政府 D. 国家面临着分裂
|
|
太平天国期间,为解决军费问题,协调作战,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收取厘金。该现象反映了 A. 满汉官员地位改变 B. 曾国藩形成地方割据 C. 中央集权削弱 D. 清政府土崩瓦解
|
|
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事件 A. 导致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B. 促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C. 导致列强侵华深入中国内地 D. 说明清政府缺乏契约意识
|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 A. 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 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C. 具有封闭性 D. 违背了公平原则
|
|
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位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 台谏分职加强了相权 B. 台谏分离削弱了皇权 C. 标志了官僚制度的成熟 D. 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
|
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姑。后武则天从之,由此可见影响武则天决策的因素是 A. 儒家文化的影响 B.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 C. 宗法思想的影响 D. 封建伦理的强化
|
|
夏、商都城以宫城为中心,宫室族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宫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这反映出当时 A. 具有原始民主制的残余 B. 皇权至上 C. 政治生活等级森严 D. 王权至尊
|
|
在分封制下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从而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此现象主要说明 A. 封制有助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B. 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C. 封制度加强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D. 封制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因考虑到“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于是年九月“置四辅官”。要求他们“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位理赞化,以安生民”。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祥,内阁会议先就来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中英两国内阁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度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
|
关注和保障普通人的基本权利,代表了立法理念的进步方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十二铜表法》第9表 (1)《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结合材料一指出该条款体现的立法观念?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 ——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2)材料二作者认为美国宪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这一功能对美国社会政治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材料三 世界近代各国重要法案一览表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世界潮流和近代亚洲各国宪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简要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