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保护债权人利益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C.注重程序和形式 D.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这说明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 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D.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
|
(题文)《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A. 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 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 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
|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A.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C.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D. 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
|
余英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指出。“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地位 B. 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C. 采取左右逢源的文化态度 D. 缺乏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知
|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权,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A. 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B. 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 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 D. 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
|
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A. 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 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 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 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
|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
|
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 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 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 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 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
|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 开放五口通商 B.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赔款2100万银元 D. 中英协定关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