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这说明

A. 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

B. 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

C.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D. 儒学思想成为主流

 

(题文)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皇帝

举措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汉武帝

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 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 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 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 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A.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 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C.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 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

A.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B. 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

C.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D. 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这表明孔子主张

A. 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

B. 严格遵守周礼,反对变革

C. 重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D. 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和谐

 

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这位学者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论语·微子》记载,原在周王宫中司礼、司乐的士子……乐官挚到了齐国,乐师干到了楚国,乐师缺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移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移居汉水之涯。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文化下移引发官学崩溃

B. “学在官府”局面发生变化

C. 私学发展规模相当可观

D. “百家争鸣”潮流已经出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林长民(1876—1925)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投身宪政运动。他希望通过从政,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立宪政治。辛亥革命后,林长民参与了《临对约法》的制定。作为进步党的骨干成员,他反对国氏党的彻底革命,主张引导袁世凯和北洋政府走向宪政民主体制,直至袁世凯称帝,其幻想才最终破灭。

张勋复辟,林长民站在段祺端一方支持讨逆,成为再造共和的功勋。一战后,林长民受命参加巴黎和会,并率先在国内报纸批露日本企图,是“火烧赵家楼”的真正点火人。后来,林被推举为国完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他试图草拟一部体现自己民生思想的宪法,但宪法草案还未起草完毕,林长民又被迫避乱远赴奉天相助郭松龄起兵反张作霖,不幸遭流弹击中而亡。

梁启超所提所题写的挽联颇为精妙地概括了林长民的一生:“天所废,孰能头,‘十年补茸艰难。直愚公移山已;均是死,容何择,一朝感激又气.竞舍身饲虎之。”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长民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年补茸艰难”的原因。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495/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490 21491 21492 21493 21494 21495 21496 21497 21498 21499 2150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