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食货志》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材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落后 B. 小农生活的艰辛 C. 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 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
|
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簒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路,乱臣贼子岂安民”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B. “赫赫宗周,褒灭姒之” C. “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
(题文)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精耕细作的开始 C. 犁耕技术的成熟 D. 单位亩产量提高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吴善勤《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 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
|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B.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C.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D. 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
|
1850年时巴斯夏这样描述祖国的种种乱象:“一贯性的反对、议会斗争、街头起义、革命、意想不到的变故、小集团、幻想、人人可以提出的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治理的要求……政策对一切事务的人为干预、资本和劳动人为的错误配置、引发无谓的摩擦、波动、危机和损失的根源等等。”这反映出法国 A. 政治动荡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 工业革命发展缓慢成果不能共享 C. 人们受启蒙思想影响渴望民主政治 D. 外敌入侵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
|
古雅典有关受贿的法律规定:“任何雅典人接受他人贿赂,或本人向他人行贿,或通过承诺腐蚀任何人,损害了人民的总体利益,或以任何方式和方法,损害任何个人的利益,则他将与自己的孩子一道被剥夺公民权,他的财产将被没收。”这从本质上说明古代雅典注重 A. 对贪污受贿实行严厉的惩罚 B. 维护大多数雅典居民的利益 C. 构建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环境 D.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公民权利
|
|
下图为中国与日、美、欧、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据此可推知 A. 欧盟在国际经济地位上已有超越美国的趋势 B. 区域集团化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全球化 C. 大国间政治关系成为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关键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中国融入世界
|
|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决定 A. 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 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C. 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 D. 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