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 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C. 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 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
1895年5月9日,《申报》发表社评指出:“乃台人共怀愤激,不甘于倭人,东省人民不闻有伏阙上书,显陈利害,岂朝廷待民心有厚薄耶?”这说明( ) A. 清廷避战自保方针广受质疑 B. 台湾民众反日斗争引发共鸣 C. 国民普遍关注台湾战略地位 D. 三国干涉还辽损害中国权益
|
|
1901年7月24日,清廷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的上谕正式颁布。上谕指出:“现当重订合约至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惟所派王大臣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额,以专责成。”这反映了清廷( ) A. 承认传统交涉机构存在弊端 B. 充当西方列强治华工具 C. 主动调整外交推动社会转型 D. 发展平等外交挽救危机
|
|
巨大的心理落差迫使国人在仇视“东夷小国”的同时,不得不重新评价自己,清算自己的自大心态,开始重新审视日本,并把中国放在世界的参照系中重新认识。推动国民政治心态如此转变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八国联军侵华 C. 卢沟桥事变 D. 甲午中日战争
|
|
据统计,到1860 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江南一带设立小学达90 所;基督教传教士设于“五个通商口岸”的基督教新教小学就达50 所,学生有1000 余人。这些学校的创办( ) A. 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 以工业革命完成为背景 C. 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 D. 结合了传统教育的内容
|
|
据记载,顺治十六年( 1659 年),命“考官于论题间出《孝经》……”雍正元年(1723)规定“自雍正元年会试为始,二场论题宜仍用《孝经》”。清朝在科举考试中强化孝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形成敬老的社会风气 B. 选拔忠于清朝的官员 C. 以孝道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孝道观念的传播
|
|
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 ) A. 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 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 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
|
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 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一概括意在( ) A. 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 B. 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 D. 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
|
|
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 ) A. 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 B. 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 C. 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D. 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
|
唐朝前期,皇帝是监察机构的授权主体,既可亲选御史,也可提名台院长官。唐朝后期,随着政事堂的设立,御史“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这一变化说明唐朝后期( ) A.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B. 人才选拔权限上移 C. 藩镇割据严重地削弱中央集权 D. 监察机制趋于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