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7月,清政府应帝国主义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为适应“新政”的需要,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詹师府(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等“冗衙”,并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置至此瓦解。 ——摘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机构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
(2018·重庆主城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朱熹说:“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据《吕氏春秋》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天无兽。”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秦代《田律》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大山林及雍(壅)堤水”的禁令:明朝时虞衡(主管环保的官员)的职责是“冬春之交,置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 ——摘编自严火其《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议会在大规模环境调查,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于1847年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的环保思想,并简析古代环保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异同。
|
|
由于美国股票市场和新兴电子计算机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一片兴旺,一些观察者重提20年代的繁荣和无制的投机活动,以及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这些观察者们反思的是( ) A. 世界经济的制度化 B.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C. 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 世界经济的区域化
|
|
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这一过程说明美国 A. 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 B. 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 C. 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 D. 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
|
|
1650-1749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 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B. 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C. 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D. 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
|
公元前454年,罗马贵族与平民终于达成协议: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百人团大会选举和通过,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这一协议 A. 扩大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B. 使平民完全掌控法律的制定大权 C. 使平民有机会进入法律创建环节 D. 没有触动到贵族控制司法的地位
|
|
1978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 A.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 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 D. 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
|
|
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政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校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 一战暴露资本主义本质 C.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 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
|
(题文)下表
表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派别人物关于办洋务的意见,他们都主张 A. 不同程度上发展民族工商业 B. 主要形式是实行官督商办 C. 主要目的是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D.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