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A. 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B. 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C. 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D. 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
|
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女权民主运动的推动 B.工业革命使妇女就业机会增加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技术革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
|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
|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年)美国提出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洲抵抗苏联的进攻: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的不测事件。尼克松执政时期(1969〜1974年)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 A. 美国放弃霸权主义 B. 美苏对峙局面缓和 C. 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D. 美欧盟友关系巩固
|
|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 B. 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
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 A. 英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B. 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C. 议会中的议员就是本阶级利益的代表 D. 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要求
|
|
古代雅典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实行抽签选举制,“使富人失去了运用其财富和地位等方面影响选举的可能”。这表明抽签选举制( ) A. 使工商业奴隶主退出了政治舞台 B. 进一步扩大了公民大会的权力 C. 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D. 成为后来社会动荡的政治根源
|
|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 精明强干 B. 不谙近代外交 C. 不顾自身利益 D. 软弱无能
|
|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
|
亚里土多德说:“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的推想”下述思想或情形明显与其格调不同的是 A. 《史记?货殖列传》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B. 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C. 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五蠹”之一 D. 《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