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这主要是因为 A.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 B. 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C. 确立“陶片放逐法” D. 推动雅典民主制达到顶峰
|
|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进口。 ——《苏联史》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强烈。 ——《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及其改革的主要失误。 (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人均生活水平较差的原因。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电气化,才能解决小农这个问题,才能像人们所说的使他们的整个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 ——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 材料二某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1)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是如何对小农进行改造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他认为改造小农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2)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存在哪些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斯大林遗留下来的农业问题,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做过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
|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开垦、开垦、再开垦”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
“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 “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造成苏共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B、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崛起 C、政局不稳,经济下滑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
|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 A. 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 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 C. 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
|
苏联的粮食收购率在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 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 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
|
(题文)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A.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C. 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 D. 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