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
|
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说明了 A. 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 B. 新经济政策未能恢复国民经济 C. 战争使苏联损失惨重 D. 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
|
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励,拉开企业之间和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 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 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 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 D. 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
|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其主要目的是 A. 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 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 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
|
卡通画家DavidLow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画了一幅漫画:一名集体农场女工,“心不在焉地在给一台拖拉机挤奶”。这幅漫画说明当时苏联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粗糙性 B. 新经济政策的急于求成 C. 战时共产主义的拙劣性 D. 赫鲁晓夫改革的速成性
|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 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 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D. 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
|
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指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己推行的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A. 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 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 后者的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
|
|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A. 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B. 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C. 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D. 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
“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 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