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年至1674年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当时,英国发动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B.将北美洲和大洋洲纳入世界市场 C.推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D.保护跨越大西洋的黑人奴隶贸易
|
|
《刚果真象》一书中写道:“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材料主要揭示了 ( ) A.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不同文明之间的汇合 C.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D.西方工业化消极的影响
|
|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印度古里)病逝。六十多年后,一支来自欧洲的船队到达这里,开辟了一条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这支船队的指挥者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
|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商业战争”的失利 D.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
|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是因为 A. 此前未出现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和探险活动 B. 远航探险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 C. 远航探险建立了从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美洲大陆的联系 D. 远航探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
|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
韩非认为商人乃“邦之蠧也”( 蠧,蛀虫),以下史料反映的思想与之不同的是( ) A.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 “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C. “重租税以困辱之” D.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
|
傅衣凌在《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一书中这样评价明清商品经济:“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下各项与以上评述相符的是 A.工商业城镇衰微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缓慢 C.农副产品商品化 D.海外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
下列诗句中,包含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A.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