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诗这样描述江南养蚕情景:“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小农家庭经营方式趋向多元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朗
|
|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 )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
|
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 ( ) 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 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 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 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
|
|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在对《资本论》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认为“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基于 A.经济的迅速发展 B.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完善 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
|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死板。没有因袭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商业;没有法律会妨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 B.英国的殖民扩张使其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综合国力强于欧洲大陆 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D.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
|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A.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B.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C.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D.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
|
多数经济史学家认为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它与1776年、1789年和1917年的政治革命相比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它是在一个个地区逐步发生的,而不是一下子席卷全国。它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猎人向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务农人的转变。材料重在说明 A.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影响到整个欧洲 B.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扩展是渐进而深远的 D.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的逐步扩展
|
|
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期(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 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 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D. 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