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哪项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A. 电视和电影 B. 铁路与飞机 C. 报纸和广播 D. 网络与漫画
|
|
进入21世纪以来,一大批时尚靓丽的韩国影视明星和歌手引起了中国青少年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在中国形成了一股韩国流行歌曲、电视剧以及韩国影视明星的“热潮”,一些报刊把这一现象称为“韩流”。下列关于“韩流”的相关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有 ①文化传统的相似是重要原因 ②盲目追星行为应该正确引导 ③正常的文化现象,无须多虑 ④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民间交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出现的状况进行简要评析。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出现,说到底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 ——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关于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出现的历史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
|
|
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一主张推动了 A. 辛亥革命 B. 国民大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
|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应出现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
|
19世纪末,康有为曾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康有为提出这一思想学说的主旨是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推动维新变法 D. 否定儒家经典
|
|
《四洲志》一书,简要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此书开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C. 该书的编写受《海国图志》的影响 D.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当时思想主流
|
|
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一理论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A. 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D.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
|
“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这表明 A. 汉字有利于国家统一 B. 文字是可以用来记录社会现象的 C. 汉字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