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 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 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 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 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
|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 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C. 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D. 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
|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降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 A. 军机处没有任何作用 B. 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 C. 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D. 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
宋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宋代: A. 强化了君主专制加强 B. 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到‘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
|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美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过,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中“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 材料一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选拔有什么特点?并做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3)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
|
|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时报》)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名叫《平民政治》的书,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 ——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材料四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由材料二到材料一体现出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归纳材料三、材料四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这两种看法是否矛盾并说明理由。
|
|
在《辛丑条约》中列强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其主要目的是 A. 削弱中国的军事力量 B. 控制中国的心脏地区 C.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 干涉中国的内政
|
|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这一诗句颂扬的革命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