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

A. 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

B. 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

D.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弟子为匹夫”。钱穆评价的这一制度的特点是

A. 以血缘为纽带为基础的贵族政治

B. 皇帝考核和任免官员为基础的官僚政治

C. “家”、“国”不分,等级森严

D. 最高统治机构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道: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D.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

47.5%

2.3%

50.2%

清代

19.1%

18.1%

62.8%

 

 

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宜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B.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D.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宋孝宗是个围棋爱好者,为此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作赵鄂的围棋国手。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由此反映出

A. 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 朝政混乱,大权旁落

C. 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

D. 外廷权力急剧膨胀

 

唐前期由1名宰相长期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1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保证议政公允

B. 防范个人擅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权力制衡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5906/68464) 首页 上一页 35901 35902 35903 35904 35905 35906 35907 35908 35909 35910 3591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