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家国一体

B. 中央集权

C. 天下为公

D. 官僚政治

 

福建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在重建庙宇时将妈祖神像迁入正殿之中,而以原来居中、居左的神像陪祀于左、右,“以正序位”。以上资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 民间信俗

B. 等级制度

C. 分封制度

D. 乡土历史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

B. 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

C.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D. 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

 

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国观察家们都被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Meadows根据他所获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对这些做出了以下解释。……其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这三个原则是:1.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2.选拔最有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的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醉生梦死,并由此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一种机制是:公开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制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治国中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规律。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政治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和唐朝相权的变化情况,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虚封,只赐爵位,不予封地。明清时期,封君只发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 分封制的消亡

B. 宗法制的瓦解

C. 君主专制的膨胀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初年,有一个大臣向宋太祖建议:五季变乱,统由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若将兵权撤销,稍示裁制,何患天下不安?宋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

A. 推恩令

B.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C. 平定地方叛乱

D. 杯酒释兵权

 

有学者统计武则天称帝时期(690-705)明经、进士两科出身的宰相20人中,14人为一般家庭子弟和中下级官吏子孙,超过半数。据此反映当时

A. 废止了按门第取人旧习

B. 门阀士族官员处于弱势地位

C. 选官采用实用主义原则

D.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首要渠道

 

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 废丞相,设内阁

D. 确立三省六部制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8282/68464) 首页 上一页 38277 38278 38279 38280 38281 38282 38283 38284 38285 38286 3828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