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 二月革命进行时 B. 《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攻占冬宫之后
|
|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C.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D.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
|
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A.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 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 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吕思勉意在强调 A. 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 B. 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 C. 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 D. 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
|
|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
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到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抗日战争
|
|
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段材料说明平民革命是 A. “家天下”式的旧式革命 B. 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革命 C. 变革专制制度的国民革命 D. 实现君主立宪的平民革命
|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迫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D.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D.西方对中国不公正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
|
|
有学者这样描述:“这个帝国既不发展英国式的强有力的立宪政体,也不借鉴作为法国特征的民主与平等。俾斯麦为了争取公众支持他的计划,利用当时存在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感情,许诺……”。俾斯麦的“许诺”最有可能是 A.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B. 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C. 皇帝是帝国的元首 D.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