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表明该法律 A.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主要是维护平民的利益 C.以调节经济纠纷为主要内容 D.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思想
|
|
雅典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五百人会议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据此可知,雅典的国家机构 A.成为近代美国民主共和体制确立的基础 B.权利分工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决策机构 C.充分调动了全体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D.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下权力制约与平衡
|
|
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这表明雅典 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 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C.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 D.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
|
|
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判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
“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阉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据此材料分析当时雅典的 A.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 B.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 C.雅典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民主政治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
古代雅典的民众法庭在一次审判中,一名女犯因漂亮而被法官赦免,这说明了雅典民主 A.主观随意 B.轮番而治 C.三权分立 D.依法治国
|
|
甲午战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B.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C.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D.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
|
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据此可以推知 A.清朝答应了列强全面修约的要求 B.道光帝被迫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C.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开始彼此结合 D.满汉官僚集团实现了政治联合
|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D.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