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B.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C.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D.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C.开眼开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
|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②程朱理学③元曲④小说⑤汉赋 A.①⑤ B.②③ C.③⑤ D.②⑤
|
|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思想淡化
|
|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
|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