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初“封建王侯”的主要目的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打击官僚政治

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中朝、三司、尚书省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这表明当时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

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

 

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

D.科举制

 

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624/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619 45620 45621 45622 45623 45624 45625 45626 45627 45628 4562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