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这一状况的改变得益于国家实行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此“原理” B.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 B.“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C.“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
|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
|
《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C.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统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
|
《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僭越)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
钱穆先生关于“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曾谈到:“我们通常说中国自秦汉以下是统一之开始,其实此说亦宜修正。西周以下,中国早已具有统一规模了。只是那时是封建政治下的统一,而秦汉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西周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B.分封制使天子拥有统领诸侯的至尊权威 C.西周确立了我国古代辽阔疆域的大格局 D.秦汉王朝继承了西周的一整套政治制度
|
|
“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群)臣之父子兄弟’。”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A.奴隶主贵族 B.战国的“平民” C.封建地主阶级 D.西周的“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