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以礼为本      B.依法治国     C.隆礼重法      D.君主集权

 

《旧唐书·王起传》说:“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醉;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镇、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  

A.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

B.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

C.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D.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

 

据文献记续:“往者豪强大家,得甘山海之利,采铁石胜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落,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布场

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 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对科技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回眸

材料  契丹建国后,耶律阿保机将亲卫之众自部族中分离出来,创建由皇帝本人直接领导的“斡鲁朵”,“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辽诸帝即位之始,例皆新建本人的斡鲁朵,同时也继承此前诸帝的斡鲁朵,使皇帝的亲卫力量独立于枢密院为首的政府之外,且可与政府的力量相抗衡。“有兵事,则五京、二州各(斡鲁朵之)提辖司传檄而集,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已立具矣。”至辽末,已有十三个斡鲁朵,合诸斡鲁朵,自成一体系,直属于皇帝。各斡鲁朵最高级的官员有二,“某宫契丹都部署”管理契丹人,“某宫汉儿渤海都部署”则管理汉、渤海人,其管理权限,可以说是军、民事务无所不包。这一体系,与掌管契丹等部族的北枢密院体系、掌管汉人渤海等州县人户的南枢密院体系并列。

——摘编自余蔚《辽代斡鲁朵管理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辽代斡鲁朵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辽代斡鲁朵制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种要素

材料二: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

观点二:起源于19世纪;

观点三:起源于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说明:选择材料二中任意一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任选4个要素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 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的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党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英国学者罗德里克曾说:“全球化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它增加了对国家提供社会保险的要求,同时也减少了国家有效地实现这一作用的能力。”这反映出全球化下

A. 政府干预经济的呼声日益减弱   B. 社会福利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C. 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加深   D. 全球化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A.冲击了美苏两级世界       

B.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

C.促进了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

D.体现了二战后大国间的利益角逐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法完全抛弃理性的原则    B.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C.宗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        D.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9880/68464) 首页 上一页 49875 49876 49877 49878 49879 49880 49881 49882 49883 49884 4988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