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最开放的时期是( ) A、炎帝黄帝时期 B、尧舜禹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西亚,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A、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 B、象征王权的司母戊大方鼎 C、种姓制度下人们的不平等 D、阿蒙神被人们供奉
人类历史掀开文明时代篇章的标志有( ) ①国家的产生 ②文字的发明 ③禅让制的出现 ④人们开始定居生活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3分)【悄然转变 新旧交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词:“……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惧舆论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溥仪离婚。 材料三: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联系材料一、二,说说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6分) (2)有人说,材料三中的现象在当时中国农村非常普遍,对此观点你如何理解。(7分)
(20分)【拨云现日 除旧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与“皇帝倒了”相提并论的是“辫子割了”……鲁迅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感谢辛亥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辫子比皇帝更直接地使每个普通老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写出材料一中“2132年”前的历史事件和2132年后,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历史事件(4分) (2)分析材料一中“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句号”的含义,并从材料二中找出与此含义相近的内容。(4分) (3)试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4分) (4)有人认为剪辫意味着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革命后社会秩序还很乱,革命没成功。列举史实说明,你对此的理解。(8分)
(17分)【聚焦危机 改革创新】人类历史上,社会进步往往与改革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思考图1和图2分别说明了什么?(4分) (2)结合材料的图1、图2,尝试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特点。(2分) (3)为迅速克服危机,美国宣布推行新政,请回答出这次新政的名称,并说出这次新政“新”在何处?(3分) (4)面对危机,新政是如何应对材料一中所反映的问题?(4分) (5)上一小题中,美国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4分)
(10分)【减少对抗 倡导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使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喊出“打倒沙皇”“土地、面包与和平”等口号 材料二:劳合﹒乔治:“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1)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是如何实现材料一人民的愿望的?(3分) (2)材料二中的“和约”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二“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可以看出,签署这份“和约”的这次会议的是实质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对战胜国进行报复”,说明由这份“和约”为核心而建立的新秩序,是否能真正起到和平的效果?对此你有何看法?(5分)
被诗人泰戈尔赋予“圣雄”称号的是( ) A.甘地 B.曼德拉 C.凯末尔 D.尼赫鲁
土耳其改革中的文字改革后,哪一字母成为了土耳其语言的字母( ) A.新的拉丁字母B.阿拉伯字母 C.新的罗马字母D.土耳其字母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体制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观原因是( ) A.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西欧 C.国内各种矛盾尖锐 D.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梁启超
人们把在争取自己国家民族解放和独立过程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称为国父,华盛顿被誉为“美国国父”,凯末尔被誉为“土耳其国父”,甘地被誉为“印度国父”,那么被誉为“中国国父”的是( ) A、习近平 B、毛泽东 C、邓小平 D、孙中山
下图这一历史史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哪一思想的实现?(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资产阶级共和国 B.君主立宪制国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D.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具有宪法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 ③与《中华民国约法》是一致的 ④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革命》杂志第四期发行日为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纪年换算应为(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镇南关起义 B.武昌起义 C.皖浙起义 D.黄花岗起义
20世纪初,处于内忧外患中的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未成功。导致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 A.守旧派的势力依旧强大 B.未触及腐朽的制度本身 C.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D.列强不允许清政府进行改革
20世纪初,为挽救中国的民族危难,无数仁人志士用铁和血的方式苦苦探索这,在辛亥革命前后,作为名人辈出的绍兴也有三位英雄先后献身革命,被后人誉为“绍兴辛亥革命三杰”,此三人是( ) A.鲁迅、秋瑾、徐锡麟 B.秋瑾、徐锡麟、陶成章 C.徐锡麟、陶成章、鲁迅 D.陶成章、鲁迅、秋瑾
20世纪初,面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分子所作的努力有( ) ①发展民族工业 ②宣传革命思想 ③倡导维新变法 ④实施清末新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一位参加巴黎和会的战胜国的代表对美国社记者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据此回答第1—2题。 1、操纵建立“新秩序”的国家是( ) A.英国、法国、意大利 B.英国、法国、美国 C.法国、美国、俄国 D.英国、法国、日本 2、这里的“新秩序”是指( )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美苏两极格局
德军统帅扬言,战役将成为“碾碎法军的磨盘”,德军进攻时,大炮、飞艇和飞机齐上阵,并首次使用了毒气弹,这一次战役是( ) A.德黑兰海战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处于两线作战的国家有( ) ①英国 ②德国 ③俄国 ④奥匈帝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根源于一种愈来愈恶化、而且逐渐超过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文中“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是指( )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同盟 C.北约组织、华沙组织 D.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我们也要求为自己在阳光下的地盘。”这说明德国要求( ) A.尊重自己的权利 B.遵守世界秩序 C.重新瓜分世界 D.建立军事基地
(11分)歌曲中的历史 歌曲一: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歌曲二: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歌曲三:手足情,同志心。飞捷报,传佳音。英勇的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尽千辛万苦,胜利会聚甘孜城。踏破岷山千里雪,高歌北上并肩行。 请回答: (1)歌曲一中“战略转移去远方”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歌曲一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2分) (2)歌曲二中,遵义会议在什么时候召开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3分) (3)歌曲三唱出哪一重大会师?它有何意义?(2分) (4)这一战略转移最终结果如何?有何意义?我们从红军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4分)
(9分)材料一:应运而生 90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3分)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行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指什么?各自结果如何?(4分) (3)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2分)
(10分)名人语录、信件和日记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美、苏等国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二: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1924年1月 材料三 :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材料四 :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提及的“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 材料二中“早六年革命”指哪次革命? 在这“十三年”中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4分) (2)材料三中的“明智试验”是指美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改革? 此项改革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有何显著特征?(2分) (3)依据材料四并从经济的角度看,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4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些西方人评价说:“1918年,土耳其是一个看来已经一败涂地、不可救药的国家。而今天,20年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屹立在欧、亚之间的新国家,经济和文化上一派繁荣,国际地位日益重要,同所有的临国保持着和睦关系……今天的土耳其是一个欧洲必须要刮目相看的大国了。”请思考: ⑴1918年的土耳其为什么看起来“一败涂地、不可救药”? 20年后欧洲为什么要对土耳其“刮目相看”了?(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人物和巡洋舰分别领导或见证了各自国家的一段革命(斗争)史。请比较两者有何异同。(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