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组建火箭军”、“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等表述。这篇报道关注的是 A. 中国国防的发展 B. 中国海军的强大 C. 中国陆军的改革 D. 中国空军的建立
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C.坚持不使用武力的原则 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
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之后,它同台湾海峡基金交流会就两岸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磋商。这直接促成了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炮击金门行动的停止 D.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
它“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它”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它”发生于 A.1842年 B.1984年 C.1997年 D.1999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多年前,他到深圳经济特区视察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被称为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又一个思想解放的“宣言书”。这里的”他“指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这条道路”是( ) 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城市领导农村的道路 C.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1)深圳(2)珠海(3)上海(4)汕头(5)厦门 A.(1)(2)(3)(4) B.(1)(2)(3)(4)(5) C.(1)(3)(4)(5) D.(1)(2)(4)(5)
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这副农家春联中的两次“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道路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某次会议的公报中提到:“全党工作的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据此判断,此次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我国196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66年下降9.6%,1968年又比1967年下降4.2%。国民收入1968年比1966年下降13.3%,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这主要是由于 A.自然灾害异常严重 B.资产阶级的复辟活动 C.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D.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
我国所进行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哪三个方面的改造 ①农业 ②工业 ③交通运输业 ④手工业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习近平同志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60年前,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一大 D.中共八大
下列对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B.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宪法规定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 农业 B. 轻工业 C. 商业 D. 重工业
1953年,毛泽东指出“个体农民,增产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据此,我国加快了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工业化建设 D.人民公社化运动
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为了现实。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C.地主、富农剥削和压迫农民 D.结束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控制和奴役,使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文中的“它”指 A.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对外关系 材料一唐朝墓葬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1)材料一文物反映出了怎样的史实?这一史实体现了唐朝实行 怎样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 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刘河镇)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七下西洋的壮举。 ——树志《国史十六讲》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壮举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四 清朝政府精心构筑起一道隔绝中外的堤墙,以为任凭堤墙之外时局变幻、风雷激. 荡,自己还可以关上“天朝”的大门,做自己的皇帝,对外可以不闻不问,高枕无忧。 ——戴逸《简明清史》 (4)据材料四,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认识。
国家治理 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 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唐代在中央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二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起精兵,则天下自安也”。 (2)依据所学,针对赵普所说的“权”,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3)图一表明了明朝统治者在中央的什么举措?写出图二A处的内容,并说明它是一个什么样 的中枢机构? (4)上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现了什么历史发展趋势?
商业大都市 材料 宋初以来,传统政治性城市的工商业成分不断增长,逐渐向经济性城市转变。宋以前的城市皆实行商业区与住宅区严格隔离的坊市制,坊、市各有围墙环绕,坊门、市门须于早晚 按时启闭,所有的商业活动只能在规定时段,局限在市内进行。入宋后,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 坊、市围墙皆被拆除,商家沿街设铺,既有闹市,又有诸多分散的商业点,还有串街走巷的小商小贩。坊市制下长期实行的“夜禁”终被取消,开封、临安等大城市,不仅有日市、夜市,还有拂晓 前营业的“鬼市”,出现“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的最象。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 ;违背材 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 “未涉及”。 ①宋初以来,城市的功能逐渐由政治性向经济性转变。 ②坊、市界限的打破,分散的商业点的出现,不利于商业的繁荣。 ③宋代城市的商业时间不再受到严格限制。 ④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商业贸易的兴盛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小说成就最为突出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清
读中国历史年表(局部),符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代特征的朝代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列措施严重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有 ①科举制的创立 ②八股取士 ③文字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有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出现了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C.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D.人口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课上,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唐蕃会盟碑”“宣政院”“驻藏大臣”等史料和信息,这一专题复习的主题应是 A.经济发展史 B.科技成就史 C.民族关系史 D.文学艺术史
比较、归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④都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面三幅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A.《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资治通鉴》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 态,在许多方面实际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以下能够佐证这段话的文物图片是 A. B. C.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