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示意图,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B.南京国民政府不重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C.生产技术落后是中国民族上业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毛泽东曾回忆说:“政治上既犯错误,军事上势必犯错误。没有好久,洋教条来了,他们是主张打大城市的……结果就把根据地送掉,来了个很好的工作,叫作走路搬家。”这里“走路搬家”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红军被迫长征

C.八路军开展百团大战 D.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导引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 B.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意义

C.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D.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

 

如图所示的漫画“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一次战争,其对应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这段材料说明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守旧派势力过于强大 B.变法的措施急躁冒进

C.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D.改革派内部矛盾重重

 

“通商口岸数量的增多,虽然伴着丧权辱国的悲惨事实,但西风日渐、西学日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尤其是传统的读书人和朝廷士大夫,也开始觉醒。”这句话意在表明

A.没有外来侵略就没有中国人的觉醒 B.外来侵略客观上促进中国人觉醒

C.通商口岸数量增多使中国主权受损 D.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下表为18-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扩散概况。这一现象(  )

A.缓解了全国人口压力 B.使清代疆域不断扩大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源于清朝贸易的兴盛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折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他的奏折说明了

A.清朝的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文字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颇多 D.西方殖民势力已开始侵入

 

明朝前期,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朝对外交流特点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文学艺术的衰落

C.军事实力的落后

D.封建制度的没落

 

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A.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

C.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D.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步辇图》所绘的是禄东赞(注:松赞干布派遣的使者)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步辇图》是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这一绘画题材最能验证

A.唐朝经济繁荣 B.民族和睦相处 C.唐朝达到鼎盛 D.唐朝由盛转衰

 

观察下图,为它制定一个合适的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魏蜀吴的更替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吴国统一天下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串联在一起,千年之间,让瓷器和茶叶成为永久的中国名片。“它”形成于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史记》记载: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上述史料叙述的是

A.郑国渠 B.灵渠 C.筒车 D.大运河

 

如下图是小明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时做的一页笔记,该专题可能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西周的更替 C.春秋时期的争霸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阅读下列材料,据史成文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藏族聚居区,如今在党的领导下,藏族和汉族等各族共同建设西藏,使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境内外的一些敌对势力,总想妄图分裂中国,把西藏从中国分出去。请你各用一例史实及影响来说明唐朝、元朝、清朝很早就和西藏交往或对西藏进行管辖;并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今天企图分裂西藏行为的看法。

要求:1、题目自拟

2、文章的内容,要写出朝代名称;对应的一例史实及影响、看法

3、叙述流畅,史实清晰;字迹工整,字数150字左右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两朝在加强统治和捍卫国家主权等方面,有的做法相似;有的做法相异。依据史实回答

相似篇:

千方百计强君权

(1)明清两朝为加强皇权在政治上分别设立什么机构(各一例即可)?

(2)明清两朝为加强皇权在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各有何影响?(一点即可)

殚精竭虑御外辱

(3)明清两朝为捍卫国家主权不受侵犯,都进行了抗击外来侵略的反击战,请列举史实各一例?

相异篇

迥然不同待外国

(4)明清两朝在与外国的交往上,采取了迥然不同的做法,请各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史海钩沉启示多

(5)了解上述材料后,你有何启示?

 

在我国封建社会,尤其在各朝代末年,农民大起义经常发生,例如隋、唐、元、明就很典型。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由于隋的暴政,农民起义首先在山东爆发,后来逐渐形成三支强大的力量: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农民起义军经过8年浴血奋战,造成了隋朝总崩溃的趋势,促成了隋炀帝江都被杀,李渊攻取长安的局面。

材料二: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材料三: 元末农民起义绵延达十八年之久,起义烽火遍及全国, 其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这次起义是古代中国最有典型的一次起义┉┉一来起义有宗教背景,二来不单是农民起义,更是民族起义,

材料四: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粮”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1)请举出材料一中“隋的暴政”一例?“李渊攻取长安”后建立了哪个政权?

(2)材料二的黄巢起义,在哪里建立政权?“黄巢起义”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元末农民起义”的哪位领袖后来建立了明朝?依据材料三原文判断,元末农民起义有哪些最典型特点?

(4)材料四中,领导“明末农民战争”并推翻明朝的领导人是谁?依据材料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

(5)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填“正确”,错误填“错误”。

(1)图一至图四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插图(  )

(2)图一作者是施耐庵,该作品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  )

(3)图二作品的特点是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

(4)图四作品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来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

(5)四部名著,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

 

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书籍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窦娥冤》

 

他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他是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下列作物是明朝从美洲引进的是

A.水稻、小麦 B.玉米、甘薯 C.小麦、玉米 D.水稻、花生

 

明朝时期,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其中按察使司负责的是

A.地方的民政 B.地方的财政

C.地方的军务 D.地方的司法

 

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理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

A.造纸术和火药 B.火药和指南针

C.指南针和造纸术 D.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是(  )

A. 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隋朝的科举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下列出现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中,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是(    )

A. B. C. D.

 

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____时期(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南宋

 

关于“澶渊之盟”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在北宋战败的前提下签订的

B.削弱了辽的实力,使它暂时没能力再进攻北宋

C.壮大了北宋的实力,以便于更好维护疆土完整

D.虽削弱了北宋国力,但换来了边境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