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看着……化为一片灰烬。”这段电影的解说词解说的是

A.《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甲午风云》 D.《太平风暴》

 

探究问题。

2013年9月,日本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抗议和严正交涉,强行推动钓鱼岛“国有化”,导致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民众的反对,在执政一周年之际,悍然参拜靖国神社。2014年1月1日,安倍晋三发表新年感言,强调夺回强大日本的战斗才刚开始,这是应该朝着日本建设新国家,迈出一大步的时刻。……日本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就学习西方,实施变革,“脱亚入欧”,使日本逐渐发展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工业强国,强大起来的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1)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是如何“脱亚入欧”学习西方的?

(2)材料说明了日本有何居心企图?请结合中外相关史实说明,当今世界它的这一居心企图能否得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众所周知,这些政策是现实和有效的。我注意到,在变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他是20世纪卓越的改革家。按照我的观点,邓小平以及他政治上的战友和继承人——新体制的当代领导人,创立了这样的功绩: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保持了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高速发展,并且促使这个国家加入世界经济体系。”

——戈尔巴乔夫评说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1985年3月,只有54岁的戈尔巴乔夫成为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他踌躇满志,准备把苏联带出停滞状态,重振大国的雄风,但是,出乎他自己和所有人的预料,苏联却在戈尔巴乔夫手上解体了,一日之间就不复存在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共拯救苏联社会主义的最后一次尝试,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苏联的改革跌宕起伏,不仅深深影响了苏联,更震惊了世界。

——左凤荣《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何失败了》

(1)材料一中戈尔巴乔夫说所说的变革是指什么?变革的起点又指的是什么?

(2)改革前两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什么?

(3)从结果上看邓小平改革取得巨大成功,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失败,苏联迅速发生剧变并最终解体。那么从改革的成败中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对如图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B.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C.美国建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D.目前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导致如图①阶段日本国力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 B.高度重视发展教育

C.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充分利用美国扶植机会

 

《极端的年代》一书在介绍大萧条时宣称:“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苦……最保守的估计,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苏联取得如此成就的内因在于

A.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热情 B.资本主义的危机带来了发展机会

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推动 D.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导致漫画中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三国协约集团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一方面它保卫了法国革命成果,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和民族压迫,激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导致其帝国的覆亡”。材料反映的是

A.法国大革命 B.法兰西帝国的建立

C.《民法典》的颁布 D.拿破仑对外战争

 

“欧洲国家的居民,以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代表,纷纷到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夺。他们在那里或是强行霸占土地,或是疯狂掠夺当地的各种资源;或是贩卖人口牟取暴利等。通过这些野蛮的手段,他们获取了巨额财富。”材料主要论述了

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B.新航路开辟的消极影响

C.文艺复兴的影响 D.罪恶的三角贸易的经过

 

如图是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对该图数据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五十年代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B.引起1959年前后粮食产量变化的历史事件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20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引起1979年之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包含着多重的意义:对朝鲜的支持,对东北的保护,对美国封锁台湾海峡的反击,对联合国拒绝中国的抗议,对霸权主导世界这一格局的拒绝。所有这些内涵都凝聚在毛泽东于1950年提出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口号之中”。下列选项适合填在空格处的是

A.土地革命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

 

昌都战况传到拉萨后,阿沛·阿旺晋美等昌都府官员恳请达赖下决心速派一位高职官员为代表去北京谈判……之后,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一行抵达北京,谈判于1951年4月29日正式开始。该谈判的历史意义在于

A.使西藏回到祖国的怀抱 B.西藏和平解放

C.祖国获得统一 D.西藏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信息“1872年4月30日创刊”“上海创办”“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A.《时务报》 B.《申报》 C.《新青年》 D.《民报》

 

“日本一向夸耀它是有秩序有组织的国家,所以当日军攻入……时……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恐怖的程度,实在不是笔墨所能形容。”材料中的“恐怖”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七七事变

 

120年前,一场战争的惨败,让国内知识分子开始泣血自问“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语),也让日本人的“大陆观念”发生了实质性颠覆。这场战争后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此事件一方面唤醒了当时很多爱国之士,他们开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此事件是指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死后,他昔日的革命战争伙伴,国会议员亨利·李(Harry Lee)对他的称赞相当著名:他是一个公民,他是战争中的第一人,也是和平时代的第一人,也是他的同胞们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二:南北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在美国历史上唯一的这次内战中,北方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1797年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期届满后,拒绝出任第三届总统,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并成为传统。

(1)材料一中华盛顿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声望?

(2)材料二中的伟大的总统是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对美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有哪些?

(3)一个伟人就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在他们二人身上有哪些共同点?

 

哪怕坐着轮椅,也要“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了这位老人为祖国统一做出的努力,那么第二幅图片中这一场景实现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祖国统一,众望所归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结盟是战争的序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下图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欧洲局势。其中,德意奥组成的(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华沙条约组织 D.轴心国

 

“1860年农民骚动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政局大体上保持稳定,最终度过了这段混乱的阵痛期走向新时代。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诱因,使他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材料中改革是指(   )

A.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林肯政府废除黑人奴隶制

C.明治维新 D.列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攻陷巴士底狱其实是一个错误,因为只解救了七名普通的刑事犯人,几乎没有得到武器,但在心理和政治上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

A.攻占巴士底狱没有实际意义

B.攻占巴士底狱没有冲击到法国的封建制度

C.严格说不能算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D.冲击了封建制度,增强了人民的自信,成为大革命的开始

 

老舍的《茶馆》问世后,轰动了国内外,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剧作,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推动 D.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经济增长是国人关注的一个热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GDP增长率也是多次波动(如下图),下列口号或标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波动区间2相对应的是(   )

A.“地主算盘响,佃农眼泪淌!”

B.“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C.“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D.“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一蓬烧红了历史天空的烈火, 1952 1012日朝鲜战场上甘岭旁一个编号为391的高地上, 向我漫卷而来, 将我的思念, 烧得钻心地痛……”这首诗歌怀念的是(  )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黄继光 D.彭德怀

 

蒋介石郑重宣布:“......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呼声终于有了回音!此宣言发布的时间最接近于(   )

A.九一八事变之后 B.双十二事变之后 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

 

“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歌谣中“学生掀起爱国潮”反映的是(   )

A.巴黎和会 B.百团大战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这是《清代通史》对戊戌变法的表述,从这段文字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八国联军的入侵 B.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C.光绪帝软弱、没有实权 D.袁世凯向慈禧告密

 

探究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为了救国救民、改变旧中国的悲惨命运,无数志士仁人和各种政治力量纷纷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有改良的,也有比较激进的。但是这些主张都不灵,没有一个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情况就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几十名党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一个幼年的党,很不成熟……这中间有胜利,有失败;有前进,有后退;有壮大,有缩小;有正确的时候,有犯错误甚至是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就这样经过多次的循环往复,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从一个幼年的党变成一个成熟的党。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是经过千锤百炼、经验十分丰富的党,是唯一能够团结、凝聚和领导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众多民族和广大国土、情况十分复杂的大国的政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仅仅用了60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积弱积贫、极端落后、被人看不起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刊文:《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选摘)

(1)材料一中“改良的”“比较激进的”救国方案分别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分析这些事件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出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呈现何种特点?结合史实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哪些事件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壮大?

(3)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归纳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棉纺厂工人的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1825年英国生铁产量,已经超过法、俄、美、德四国产量的总和。煤产量,1840年相当美、法、德三国产量总和的四倍多。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

材料三: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材料四: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

——刘少康编著《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何突出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