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宋代经济发展的笔记,符合史实的有

①农民跨坐秧马拔秧  ②乘坐配备了指南针的海船 ③使用“交子”购买商品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赵匡胤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朱元璋

 

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其中歌颂祖国山河壮美,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诗仙”美誉的诗人是

A.白居易 B.杜甫 C.欧阳询 D.李白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临摹柳公权的书法 B.挂着武则天的画像

C.欣赏吴道子的画作 D.吟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下列属于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杜甫诗句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

A.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B.咏唱祖国河山的壮美

C.表现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D.描绘优美的田园景物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遗风 D.康乾盛世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南水北调

C. 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 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某校七年级(5)班同学以“宋朝一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主题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北宋的政治)

材料一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说明宋朝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此政策出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政策的弊端是什么?

(宋元的贸易)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宋代的经济)

材料三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3)人口数量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材料三所示内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最因是什么?

(古都的建筑)

(4)观察上面都城平面图,概括其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商业方面有什么变化。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上述内容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下面是明朝举子看榜图。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时期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官制的变化。“皇帝”这样改革官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四反映了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雍正帝在位时设立的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谢弗评价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3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材料二: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材料三:(清朝时)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反映该政策的史实。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3)材料三中清朝的“与外界隔绝”的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舟也;,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3)在唐朝,精英毕集,各种人才、全才、通才和奇才都极一时之盛。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4)材料三说明唐朝是通过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的?结合该制度的内部关系,分析其主要作用。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三本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这些著作

A.都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总结性作品 B.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C.引领了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 D.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

 

清朝前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下面清朝疆域示意图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的文字是

 

A.珠江流域

B.广东省

C.海南岛

D.南海诸岛

 

下图为《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B.清廷致力于对西藏的管辖

C.清初推崇儒家学说 D.清朝巩固西北边疆

 

明末民谣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下列原因中不属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的是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不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C.起义军纵横10余省

D.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陕西通志》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这一社会现象诱发了( )

A.李自成起义 B.崇祯皇帝自缢而亡

C.清军入关 D.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长城不断整修。明长城蜿蜒万余里,它的东西起止点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C.东起阳关,西至辽东 D.东起辽东,西至玉门关

 

如图所示机构的设置使皇帝“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对这一机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电影《锦衣卫》的海报

A.职能是监视官民 B.由皇帝直接指挥

C.与东厂合称“厂卫” D.受法律约束

 

下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片信息,这应该是

 

 

A.唐朝疆域图

B.北宋疆域图

C.元朝疆域图

D.清朝疆域图

 

中国古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中,为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 )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在某部著作中,其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也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该著作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南宋朱熹言:“今世之服,大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说明了

①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

②反映了统治阶级生活的腐化

③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

④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油条不仅是我国百姓喜爱的食品,它还蕴涵若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这一叫法与哪一英雄人物有关

A.卫青 B.岳飞 C.于谦 D.文天祥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但古印度没有留下任何史书。近代印度考古研究.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先后找到了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等遗迹。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

A.《诗经》 B.《史记》 C.《汉书》 D.大唐西域记》

 

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

A.突厥 B.匈奴 C.吐蕃 D.南诏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应该是(    )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曲辕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