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 马克思主义 B. 三民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一位老八路说“当我们听说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我们立时呆呆立在那儿,没有眼泪,它早干了,……想笑,因为我们胜利了,想哭……那是为我多难的祖国母亲,我们只说一句话‘我们胜利了’!……今天是我们子孙应该铭记的日子。”“今天”是( ) A. 1945年8月5日 B. 1945年8月15日 C. 1945年9月2日 D. 1945年9月9日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从一个侧面表明( ) A. 赔款数目庞大 B. 割让大量领土 C. 清政府注重发展友好外交关系 D.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 ) A. 京师大学堂 B. 京师同文馆 C. 金陵大学 D. 清华大学
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朝相对峙政权的标志性事件( ) A.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 西征胜利 C. 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 D. 北伐胜利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 )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C. 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D.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 A. 新文化运动促成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B.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 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求荣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我们应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请指出我国近代前夕一次大规模的禁毒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第一次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整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3)依据图示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材料四: (4)写出图中前秦和东晋在4世纪后期发生的著名战役的名称?图中氐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之后哪一少数民族也统一了北方? 材料五: (5)指出材料五中北魏政府的改革有怎样的作用。 (6)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1)由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商鞅变法运用百家争鸣中的哪家的思想。 材料三:“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四 (3)根据材料三,判断这位皇帝指的是谁?根据材料四,概括他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变法)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探究政治文明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他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四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一中尧舜禹之间传位的制度或办法的名称。它后来被哪一制度所取代? (2)材料二中“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指哪一政权?这一政权创立了一套怎样的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是谁?请说出材料中“三公”的名称,由材料可知,“上”为加强地方管理而推行的制度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下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A. 科学技术发达 B. 医学领先世界 C. 手工技艺精湛 D. 绘画成就卓越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独创一家,行书、草书流畅潇洒,“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尊为“书圣”。以下书法作品中,他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 B. C. D.
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 江南开发 B. 民族交融 C. 政权并立 D. 经济重心南移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 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
“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繁荣开放的社会 D.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 ④①②③ B. ③①②④ C. ④①③② D. ①④③②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下列有关丝绸之路正确的路线是 A. 长安→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一今新疆境内一大秦 B. 长安一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南亚、西亚一大秦 C.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重→今新疆境内一大秦 D. 洛阳→中亚、南亚、西亚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境内一大秦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 北庭都护府 B. 伊型将军 C. 西域都护 D. 宣政院
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铸造货币 B. 实行推恩之策 C. 推行儒学教育 D. 建立刺史制度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 A. 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B. 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 C. 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 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 商朝、秦朝、三国 B. 隋朝、唐朝、元朝 C. 商朝、唐朝、明朝 D. 秦朝、唐朝、十六国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 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 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而墨子的思想主张则是 A. “春秋无义战”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为政以德”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属于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表现的是 ①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②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追求真理,学习先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 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 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A. 治理了黄河水患 B. 编著了《道德经》 C. 修建了都江堰 D. 开凿了大运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