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 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欧洲梦”的含义是

A.欧洲英法等国强调独立自主 B.欧洲大多数人主张走文化同化之路

C.欧洲正在推进的一体化进程 D.欧洲与美国霸权主义相悖的和平梦

 

194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1941年斯大林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材料主要说明了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 D.英国和苏联相互敌视

 

如下图是一幅没有名称的曲线图,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美国社会就业率的起伏情况

B.苏联(俄)工业产值增减情况

C.苏联(俄)农业产值增减情况

D.美国经济发展总量变化情况

 

19世纪中期,美国北部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及棉花等廉价工业原料,而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并把棉花等产品大量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这反映出当时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严重匮乏 B. 英国殖民统治仍然阻碍着经济发展

C. 工业生产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 D.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

 

14世纪,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业和银行业中心。当时,这里的豪商巨贾,竞相招引吸纳来自各地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经过长期发展,这个城市哺育了众多的文艺复兴巨匠,涌现出一大批文学艺术的杰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材料旨在说明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因素是(   )

A. 人民受教育程度    B. 外来文明的影响    C. 经济发展程度    D. 决策者的作用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说,两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界而已……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据此可知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入到新的阶段 B.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助力

C.建交是冷战格局下中法的理性选择 D.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被普遍认可

 

某班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了“纳赛尔”“纳米来比亚独立”“万隆会议”“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材料,据此判断,其探究主题可能是

A. 动荡的中东

B. 社会主义探索

C. 冷战中的对峙

D. 亚非拉的振兴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这表明工业革命的发展

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B.消除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C.损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 D.促进了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

 

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A. 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普京在评论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    )

A.完全肯定 B.全盘否定

C.客观公正 D.不置可否

 

十九世纪,面对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来自国外的旅行者却为它的魅力所倾倒;有钱的英国人更喜欢乘坐蒸汽轮船在浑浊不堪、散发异味的泰晤士河上游览。这说明

A. 电力在英国被广泛应用    B. 人们附醉于工业革命成就

C. 发展工业必须破坏环境    D. 工业革命成果扩展到全球

 

“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约”“华约”建立 D. 欧洲联盟的成立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上合青岛会上说:“各国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以下史实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北约、华约对峙

③欧盟的建立和发展

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和振兴。下列各项不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①论文:《民族认同与德国的重新統一》

②图片:《纳米比亚独立》

③地图:《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④视频:《苏联的改革》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2018年9月,下图中的纪念碑将在伦敦落成,以纪念十几万中国劳工,他们在100年前支援协约国取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是

A. 英国内战

B. 拉丁美洲独立战

C. 印度民族大起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材料中“改造国家”的事件是

A. 大化改新

B. 彼得一世改革

C. 明治维新

D. 俄国农奴制改革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事实陈述,哪些是观点陈述。下列属于“观点陈述”的是

A.拉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 B.圣马丁和玻利瓦尔领导拉美独立运动

C.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 D.章西女王是印度的民族英雄

 

“18世纪的英国恰好是煤炭价格低廉而人力成本昂贵的国家。在逐利的工厂主看来,推广机器生产可以利用廉价的煤炭替代昂贵的劳动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利润。”据此可知工厂主推广机器生产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缺乏 B.劳动力较丰富

C.海外市场广阔 D.追逐更大利润

 

拿破仑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在大多数欧洲君主的眼中,他仍然是革命的后继者。这主要表现在拿破仑

A.颁布《人权宣言》 B.发动1797年政变 C.建立法兰西帝国 D.颁布实施《法典》

 

“人们已经被革命的巨浪搞得筋疲力尽,认为只有独裁才能维持法国的秩序。”材料说明拿破仑夺取政权

A. 维护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B. 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C. 顺应了法国当时的形势

D. 加速了法国对欧洲的征服

 

独立战争后,美洲土著的实际地位更加恶化,他们被屠杀,驱赶,并被限制遥远、荒凉的保留地。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 启蒙思想影响有限

B. 种族歧视十分严重

C. 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D. 美利坚民族尚未形成

 

近代自然科学的殿堂中群星璀璨。以下人物应列入其中的是(   )

①牛顿

②贝多芬

③巴尔扎克

④达尔文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7 世纪,英国人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既体现了英国人的政治智慧,也解释了英国变革得以成功的原因,同时还能让人领悟英国王室今天依然能够存在的历史渊源。”材料中“旧瓶装新酒”是指(   )

A. 处死国王,废除了封建君主制 B. 保留国王,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

C. 设立议会,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 制定宪法,实践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某部世界史著作指出,凡此种种,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壮举,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伟绩;在此之前,地球上的各个区域之间缺少联系,而经由他们的努力,这些地区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成为可能。材料中“壮举”是指(   )

A. 手工工场兴起 B. 租地农场发展 C. 新航路的开辟 D. 早期殖民掠夺

 

“东汉末年起三国”,“魏晋尽风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及建立者。

材料二:“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可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写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及积极意义?

材料三:《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地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换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富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材料四: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闽西历史》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两则信息与材料四的关系。若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部农学著作?

(4)依据材料四,写出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两个表现。

(5)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写出此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历史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生产工具的演变,图③与图④文物图片说明在当时出现了什么生产工具?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图③、图④体现的生产工具在什么时期开始出现?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汉朝一位探险家的“凿空西域”之旅的路线图,写出探险家的姓名。

(3)根据地图资料,写出下面示意图①②位置的名称。

材料三:内陆的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也包括海上航运网络,这一网络支撑着东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海上贸易。丝绸之路上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场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一一摘编自《新全球史》

(4)材料三展现了学者眼中的“沟通中西”,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写下你心目中的丝绸之路,并说明理由。

材料四:…….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革的内皮压成“纸草纸”,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5)据材料四分析,“这些书写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及其影响。

 

统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

——摘编自间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字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像政治研究》

材料三: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创立的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精神空间的凝聚”有何深远影响?

 

“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 贾思勰    B. 祖冲之

C. 顾恺之    D. 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 《女史箴图》 B. 《兰亭集序》 C. 《水经注》 D. 《洛神赋图》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