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前期,因战乱,环境变化多次迁都,直到迁到“殷”以后,才相对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殷”位于今天的

A. 河南开封

B. 河南安阳

C. 河南郑州

D. 河南洛阳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当的主题

A. 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B. 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 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D. 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考古发现属于哪个遗址

A. 半坡遗址

B. 吊桶环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A. 聚落的发展

B. 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的出现

C. 磨制工具的发展

D. 打制石器的出现

 

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A. 山顶洞人

B. 半坡居民

C. 元谋人

D. 北京人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 启继承了禹的位置,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C.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御史大夫和士

D.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

 

有思想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有思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下列名言反映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是

A. 兼爱非攻,互爱互利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下列不符合都江堰工程修建的史实的是

A. 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

B. 是商鞅变法时期修建的

C. 是在当时的蜀郡修建的

D. 是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威名赫赫的秦朝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灭亡了。它发生在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 公元前3世纪末

 

以下成语典故反映我国战国时期历史的是

A. 唇亡齿寒

B. 卧薪尝胆

C. 退避三舍

D. 朝秦暮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1)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是谁?根据材料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局面的建立者是谁?为巩固辽阔疆域,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

(2)读图二,西汉政府在E处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3)结合图二和所学回答,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采取了哪些措施?

(4)读图三,D处的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说出该战争名称。

(5)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概括说出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为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在下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汉书》记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食:吃)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忧:担心)冻饿,亦亡(亡:无)千金之家。”(原文大意:江南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老百姓把鱼和米作为主食,靠打渔狩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由于食物的供给有保障,人们不担心挨冻受饿,但这里也没有非常富有的人家)

《宋书》记载:“江南之(之:作)为国盛(盛:繁荣昌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稔:大丰收),则数郡忘(忘:无)饥。”(原文大意: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

(2)阅读材料一比较《宋书》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有哪些不同?想一想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北魏着汉服的文官俑                  鲜卑姓改为汉姓

(3)材料二的图和表格反映的是哪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有什么积极作用?

(4)表格归纳法有助于人们通过对探究主题的系统把握和对相互关联知识的鲜明对比来强化记忆,按照相关提示,完成下表。

朝代

人物

成就

地位

东晋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

南北朝

圆周率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

北魏

《齐民要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材料二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如下图)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请阅读下列材料:

一代圣贤孔子曾经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据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焚的危害,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该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儒家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却是相同的,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幸福,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很多。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田地)荒,谷不殖(生长)

——《盐铁论·水旱》

(1)请选择:材料一中空格处所指应该是        (填字母)。

材料二法家在确立个体农民土地财产私有制的基础上,以赏罚作为督劝人们生产的手段,……达到富国的目的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为达“富国”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汉末到五胡乱华,北方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或走或死。各种胡人填补了汉人地区减少的人口,同时也因为他们更多的汉人流亡南方

——许倬云《万古江河》

(3)根据材料三,汉末起人口流亡南方的原因是什么?给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考察中外历史,我们会发现,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与历史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改革是一些国家富国强兵的改革,在政治上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让他们获得了主动权?这个国家哪位霸主实现了称霸的目的?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政治主张?商鞅的这一主张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

(3)材料三反映的改革是哪一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该材料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措施中的哪一项?此外,还有哪些措施?

(4)综合三则材料,请你谈谈上述改革和改革家给你什么启示?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2)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教材

请回答:

(3)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4)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一建议是哪位大臣提出的?

(5)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什么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请问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举出两例即可)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见下图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一中图一是传说时代的哪位英雄人物?该人物被炎黄子孙尊奉为什么?

(2)分析材料一中图二材料,材料中的“子”指的是谁? 说出他的治国主张? 材料一中图三人物提倡“无为而治”,警告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请问他是谁?

(3)依据材料二图一,请说出与丝绸之路开辟有直接关系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4)依据材料二图二,请概括丝绸之路开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

(5)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

A. 近五百年

B. 近七百年

C. 近一千年

D. 近两千年

 

每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有关于重视农业的相关内容。在北朝时有位农学家写了一部农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这部著作是

A. 《伤寒杂病论》

B. 《水经注》

C. 《齐民要术》

D. 《九章算术》

 

在传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使我国的文化出现了中外交汇的特点,下列历史文物中能够体现中外文化交汇特点的是﹙   ﹚

A. 半坡彩陶盆    B. 司母戊鼎    C. 战国铁器    D. 南北朝石窟艺术

 

读书可以让阳光驻进我们的心灵,在诗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请同学们阅读下列书目并选出与叙述秦始皇和中央集权制等有关一部的是

A. 《论语》

B. 《史记》

C. 《齐民要术》

D. 《汉书》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 促进了民族融合

B. 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C.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下列政权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办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为直观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的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 昭君出塞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商鞅变法

D. 牧野之战

 

下列现代城市中,曾经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和东晋、南朝、明初的都城,南北朝时期人口达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并有“六朝古都”美誉的是

A. 洛阳

B. 西安

C. 南京

D. 杭州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唐朝诗人胡曾这首诗描述的是(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澶州之战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