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2016年4月24日,“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华光礁1号”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据考证,“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的谚语说明哪个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粮仓?

(3)根据材料三南宋外销瓷器,请写出这些物品的著名产地之一?

(4)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5)材料中的“海上丝调之路”什么时期进入鼎盛?这条航线的开辟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一: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满山遍野,粮食空前便宜。皇帝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犯罪人数大大减少。

——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措施。

(2)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最能体现这种民族政策的重大史实是什么?

材料二:著名理学家程颐曾评价宋太祖说:“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

(3)宋太祖原名叫什么?从程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4)成古思汗的功绩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1。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如图2。

材料四: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一展现的是唐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农具?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三是哪一朝代的地图?为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管辖,这一朝代实行了哪种行政区划和管理的制度?

(3)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此观点的合理性(至少两例)。

 

 

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油条是我国的传统食物,其中油条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这样的名称,表达了后人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A. 寇准

B. 文天样

C. 杨家将

D. 岳飞

 

下列地名是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称呼,请按时间先后排出顺序

①大都

②燕京

③涿郡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人们常用“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塑造窦娥这一艺术形象的作者是

A. 苏轼

B. 关汉即

C. 辛弃疾

D. 黄庭坚

 

下列叙述中,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是

A. 元朝军队用火炮攻打临安城

B. 东汉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史记》

C. 鉴真东渡日本时船上带有指南针

D. 唐太宗阅读《资治通鉴》寻求治国方略

 

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元朝战争频繁

B. 元朝交通便捷

C. 元朝商业繁荣

D. 元朝农业发展

 

李清照在文学批评文章《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词应合于音律,高雅,讲究情致,如柔情离怀之类。以这样的标准衡量,下列词中李清照创作的作品应是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对东南沿海岛屿的管理而设立的机构是

A. 澎湖巡检司

B. 市舶司

C. 海关

D. 宣政院

 

“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以上材料描述的场景是宋代

A. 村塾里授课

B. 书肆里卖书

C. 瓦舍里表演

D. 茶馆里聊天

 

位于北京府学胡同的文天祥祠,曾是元朝囚禁文天祥的土牢,明清时期为祭祀文天祥改建而成。来到这里,我们能看到文天祥的名句

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D.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其中的a、b、c、d指四个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b的都城在上京

与c并立的两个政权是由契丹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d的建立者是忽必烈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元朝时,管辖现在的北京的行政区是

A. 尚书省    B. 辽阳行省    C. 行中书省    D. 中书省

 

史书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归一。”建立这一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蒙古族

D. 党项族

 

某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图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A. 民族政权并立

B. 宋代商业繁荣

C. 宋代国家统一

D. 宋代民族融合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 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郭靖和杨康都是金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丘处机给他们起名勿忘“靖康之耻”,他们出生时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番汉人户体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 民族交融加强

D. 岳家军的英勇抵抗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

A. 释迦牟尼

B. 鉴真

C. 法显

D. 玄奘

 

使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A. 玄武门之变

B. 黄巢起义

C. 安史之乱

D. 宦官专权

 

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 交通运输    B. 纸张印刷

C. 农业生产    D. 陶器制作

 

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 “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 “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

A. 三省六部制

B. 行省制度

C. 郡县制

D. 册封制

 

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这些内容与哪位皇帝有关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元世祖

 

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图“隋朝大运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④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祖国的变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祖国的变化,将永远成为我们中华儿女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八(1)班同学以“近代中国的变化”为主题,请你参与讨论。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各指什么具体事件?“军事失败”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二: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引起材料二中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了”,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我们应怎样正确评价这一“中国革命”?

(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Democrcay)和赛先生(Sience),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阶级力量的变化)

材料四: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4)材料四反映哪一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