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5日的《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刊出了《日军杀人盈万》的新闻报道。这一报道揭露的暴行是

A. 割占香港岛

B. 火烧圆明园

C. 旅顺大屠杀

D. 南京大屠杀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1937年,卢沟桥成为全中国的焦点,主要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

A. 四一二政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面百团大战示意图,从中能提取到的正确信息是

A. 作战地域为东北

B. 属于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

C. 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日伪据点

D. 这是一场大规模防御作战

 

据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回忆:张学良问.联蒋抗日行吗?周恩来立刻答道,可以,只要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只要他能够同意合作共同抗日,我们就能跟他联合。这历史场景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A. 南昌起义    B. 遵义会议    C. 西安事变    D. 万隆会议

 

歌曲《松花江上》创作于1935年,在日本人大举侵略的危急关头, 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A.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B.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 国共合作抗战开始

 

(题文)2017年1用,教育部根据有关精神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进一步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以及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继承。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 八一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自古以来,达州儿女就具有一颗爱国心。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军队在东北寻衅”达城人民立即宣布抵制日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群众运动。下列哪一选项描述的是日本这次寻衅的结果?(  )

A. “蛐蛐叫喊夜深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每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占领沈阳”

B.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C.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D.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A. 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 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 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1931年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均将《东北地理教本》作为通用教材。该教材虽以东北地理为题,但着重谈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凡尔赛和约》签订

B. 《九国公约》签订

C.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D.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

 

1936年12月,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A. 标志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 基本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    D. 揭开了中华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列表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将列表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自北洋派欲以武力宰制全国,演成国内之大战乱。此派人本君主时代产物,其脑筋思想与民主政治绝不相容。②从前统割于一皇帝之下,犹可以威权名分,束缚驰骤(奔驰),使服属于一尊。自国体变革,天下为公,此辈乃如游骑无归,不可羁轭(束缚);适当时有一小站练兵之袁世凯,出而率此一班差官马弁,犹可不至溃裂,然已不如从前之令行禁止矣。③迨袁氏既死,主领无人,其中比较有势力者,则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三人。以资格论则徐胜,以实力论则冯、段胜,而成三头政治之奇观

——《戊午周服·北洋系最近分裂状况》

材料二: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观点。(不得照抄原文)其观点有哪些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分析毛泽东所提出的造成军阀割据的原因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毛泽东在十年内战中的两次“改向”,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起义,开始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材料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在斗争中红军人员损失惨重。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

(1)材料一中的“起义”指什么历史事件?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中央红军为什么“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3)材料二所示历史事件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此历史事件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

材料二:慈禧等人把用于国防的海军经费挪去修建颐和园了。……这笔款,如果用来买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可以买十一艘……

材料三: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此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清政府最终失败,被迫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3)请列举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两次重要战役。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

 

 

某校八年级同学以“国共关系及其历史启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实现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两次合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两次国共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3)试就两次国共合作谈谈你的认识。

 

 

鲁迅是中国近代后期杰出的文学家。以下文学作品,由他创作的是

A. 《狂人日记》

B. 《骆驼祥子》

C. 《子夜》

D. 《雷雨》

 

下列关于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土地改革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使农村的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C.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D. 实现了土地公有制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多次会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 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D. 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权

 

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是

A.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B.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C. 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D. 日本侵略军进攻沈阳

 

下列事件与其对应的内容或意义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南昌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D.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

A.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 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 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A.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 解放了人们思想

C. 维护了民族尊严 D. 挽救了民族危亡

 

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以下最能体现民生主义的一项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

A. 陈胜吴广起义

B. 太平天国起义

C. 义和团运动

D. 黄巢起义

 

(题文)《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写道:“这个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不是赔款,不是割让香港(岛),而是五口通商。”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英雄人物的引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20世纪初的哪场革命将马克思的理论变为现实?

(2)瓦特的对人类的贡献是什么?采用何种能源?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什么时代?

(3)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在上任前和上任后,美国分别面临怎样的问题?颁布了哪些法律来解决问题?

(4)图4人物甘地,领导了印度的哪一运动?被印度人尊为什么?他的和平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中国采用和平方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结合提示信息,完成下面各题。

(1)根据时间轴上的提示信息,写出与①②序号对应的相关历史事件。

     

     

(2)如下图两幅图中军事集团的形成,分别对上述不同时期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3)简述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中的地垃。

(4)在1955~1991年间的世界格局下,分别概述下列时间段内中国和西欧各自的经济发展特点。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90年代:     

 

世界近现代史,大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5)结合上述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下面关于冷战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政策的开始

②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③在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冷战政策的推行,美苏争霸,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