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条约在这里签订,中华民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日军的暴行在这里警钟长鸣。“这里”是指

A. 北京

B. 天津

C. 南京

D. 重庆

 

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近代以来,他受到了外来的多次侵扰。历史事实证明:南京不仅是悲情之城,更是英雄之城。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南京为名,《南京条约》是在哪场战争后签订的?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2)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清政府的灭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日本侵略者在侵略中国时,对中国实施了什么暴行?

(4)“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1949年标志着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事件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歌谣涉及到哪几个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红军“远征”途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

(3)从材料一、二中我们受到哪些教育和启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材料二:梁启超说:“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

材料三:民国建立后,当时民间流传出这样的歌谣:“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今也让,明也让,吃人的‘老猿’称霸王。”

(1)材料一中所说的第二次大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的领导者是谁?这次革命的领导者被人们称为什么?这位领导者最早喊出了什么口号?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成功之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的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

(4)材料三中的“老猿”掌权时干的最不得人心的事是什么?“老猿”死后,中国陷入了什么局面?

 

 

材料一:1842年8月,清政府议和大臣与英方代表在南京下关静海寺谈判时,英方代表态度凶恶蛮横,动辄扬言开炮攻城,威胁恫吓。清政府代表昏庸无能,一听到英军要开炮,马上就接受了英方的全部要求。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两则材料分别与哪几次侵华战争有关?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民族英雄,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简单叙述他的英雄事迹,并说说要学习他们哪些精神?

(2)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些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以下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 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 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C. 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D.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你可记得南湖的红船,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你可记得遵义的霞光,你可记得窑洞的风寒,苦苦追求,披肝沥胆,旗帜更鲜艳……”,与歌词中“井冈山的烽烟”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

C. 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D.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你知道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什么吗?

A. 《申报》

B. 《新青年》杂志

C. 商务印书馆

D. 京师大学堂

 

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望厦条约》

D. 《黄埔条约》

 

近代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 京汉铁路

B. 京广铁路

C. 京张铁路

D. 津浦铁路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错误的是(  )

A. 林则徐、魏源﹣﹣新文化运动

B. 李鸿章、左宗棠﹣﹣洋务运动

C. 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

D. 孙中山﹣﹣辛亥革命

 

在中国最早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状元实业家是

A. 张謇

B. 荣宗敬

C. 荣德生

D. 魏源

 

解放后,为了纪念淮海战役,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你认为纪念馆建在何地合适

A. 徐州

B. 连云港

C. 济南

D. 南京

 

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表明(  )

A. 人民革命势力已经成为斗争主流

B. 资产阶级始终掌握斗争领导权

C. 斗争成果落入人民手中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

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

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B.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D.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

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

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④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深远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B. 西方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A. 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 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 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④领导北伐战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保持每年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采取的卑劣手段是(        )

A. 向中国大量出口工业品

B. 减少进口中国物资

C. 停止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D. 向中国走私鸦片

 

辛亥革命前,中国同盟会发动的影响最大的起义是

A. 镇南关起义

B. 萍浏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柄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坚守的“初心”是

A. 推翻满清政府

B. 实行君主立宪

C. 实现民主共和

D. 挽救民族危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在破众我寡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斯、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分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材料三:1947年6月,对伯承、邓小平率领音冀鲁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歼天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据材料一,指出1946年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归纳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开展的重大革命活动。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取得的重大革命成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在贵州遵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纠正了中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材料二:大会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何时召开的哪次重大会议。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线括上述重大会议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社会观念的逐渐变化,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改革政府机构,裁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才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它”是哪一史实,并概括“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史实?试举例说明你的依据。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史实分别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在哪领域或层面进行的抗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制香港岛给英: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丰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潮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白银2亿两;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材料一、二所述史实分别是什么?它们相差多少年?

(2)上述史实表明中国人民抗击了哪些西方列强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的这些反侵略斗争有何共同作用。

 

 

随右两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问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

A. 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B.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C. 出现福州船学等一批新式学堂

D. 人们见而称呼“先生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