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看到洋布在中国大量倾销,每年以千万计,便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由此可见,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的目的是

A. “自强”    B. “求富”    C. 变法    D. 共和

 

□□□□抱着“灭法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这种镇国内、御外侮的主观意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发展了若干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号角。“□□□□”应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探究问题。

材料一:他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

材料二: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历史主要是连续不断的国耻纪录:从1842年《南京条约》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一长串不平等条约;19世纪八九十年代朝贡国的丧失,以及清政府的内政欠缺生机,都证实它完全无能力在现代世界中保护中国的荣耀。以前引以为豪的天朝皇国如今沦为半殖民地,1644年作为征服者进入华夏的满人在公众面前丢尽脸面。在清朝入关后268年的统治中,反满情绪自始至终从未消失。尽管他们的活动并未导致满族统治的立即覆灭,但革命的萌芽却在地下组织与秘密会社中保持着活力……近代西方的伟大革命,如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均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主、独立、人权、平等、自由等观念风靡于中国青年的思想中。此时,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性变革的推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020原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材料说明了(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照搬了美国的政治体制

C.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2020原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写给孙中山的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可见,孙中山的最大贡献是(   )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到另一个问题:对于变法来说,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1)材料一中民众对变法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认为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有哪些?

(3)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019原创)□□□□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打倒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制止封建帝制死灰复燃,再造了共和,挽救了国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的功绩永载史册。“□□□□”应指的是(   )

A.戊戌变法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建国方略•自序》写到:“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政,其为毒之烈,较之前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作者强调的是(  )

A.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B.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C.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D.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019石家庄42中模拟)“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学习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材料分析的是辛亥革命(   )

A.发生的背景 B.失败的原因 C.建立的制度 D.成功的原因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 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C. 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D. 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根除了社会陋习

C.废除封建制度

D.推动了思想解放

 

孙中山曾经将清朝的司法比喻为希腊神话中国王奥吉亚斯的“牛圈”,圈中养了3000头牛,但牛圈30年中从不打扫,粪秽堆积如山,需要清理。孙中山的“清理牛圈”主要是指辛亥革命后(   )

A.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B.腐朽的清朝统治被推翻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2020原创)下图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某一形势图。对该形势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政府统治呈土崩瓦解之势 B.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 D.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远在海外并未直接参与。但我们称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这是因为革命火种早就被孙中山种下。以下属于孙中山播种的“火种”的是(  )

A. 创办黄埔军校

B. 建立中华民国

C. 提出三民主义

D.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朝末年,国人想入会必须人手写盟书并举手宣誓:“联盟人某省某府某县人某某某,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这个组织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中国国民党

 

面对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局,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发动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材料表明了孙中山

A.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彻底地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战争的失败,在死水一潭的中国封建社会激起轩然大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严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这些有识之士的反省。面对资本主义入侵这一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和中国的落后分不开的。不但古老的刀矛弓矢根本抵挡不住外国坚船利炮的轰击,古老的思想文化也根本抵挡不住“西学”的传入。

材料二  “救亡图存”的呐喊,回荡在世纪之交的中华大地上,显得格外痛切。然而,此时统治中国的腐朽的清政府却已成为彻头彻尾的“洋人的朝廷”,无耻地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这样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下,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所面临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更加迫切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有识之士该如何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挽救国家危亡?

 

 

如图是近代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示意图。从图中信息可知

A.俄国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侵吞中国的领土

B.俄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华的主凶

C.中国政府对俄国侵略没有采取任何抵抗

D.俄国割占中国领土集中于东北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枢机构。材料表明晚清政府(   )

A.外交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C.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D.在社会变迁中调整外交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这场战争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又一次受到严重损害:英占九龙司地方一区;赔偿英法巨额军费;沙俄割去40万平方公里土地;增开口岸、内地游历通商等,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公使驻京,加强了侵略者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战争对中国主权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019邯郸一模)下列书籍、报刊杂志所刊发的内容反映了农民阶级诉求的是(   )

A. B. C. D.

 

(2019唐山路南区模拟)“洪秀全既不能制定长期的建设性政策或全局性的军事战略,也不能适当地指导行政管理,于是他干脆推卸了所有的责任。”材料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B.敌人长期的封锁围困

C.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D.领导集团的失误

 

法国的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与这次远征行动相关的是(   )

A.签订《南京条约》 B.火烧圆明园

C.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占领紫禁城

 

有学者指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即使没有这些事件,战争也无法避免。该学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英国(  )

A.为了打开鸦片的销售市场

B.工业革命后军事力量的强大

C.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D.为了割占中国领土,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2019邯郸三模)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治外法权高于关税主权

 

下表是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单位:万担)。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中国(   )

 

棉花

产量

棉花国

内销售

商品量

棉花

出口量

进口外

国棉花量

进口棉纺

织品量(折

合棉花)

1840年

802

211

0

50

5

1894年

832

200

76

4

218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棉花商品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C.民族工业已经产生 D.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从1841年10月起,英军在等待援军来华的半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侦察和分析,加上以往的情报,英军决定派军舰侵入南京江面,以切断清政府漕粮要道,迫使清政府求和签约。由此可见,英国取胜的原因是

A.援军来华 B.国力强大 C.武器先进 D.准备充足

 

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材料叙述的是鸦片战争的(   )

A.原因 B.过程 C.影响 D.结果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